“非常高薪”是指那些明显超出职场中该职位平均年薪水平的高薪。职场中,谁不想拿高薪?尤其是高级管理者,不仅梦求高薪,而且把高薪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然而,福兮祸所依,大大超过自己能力的“非常高薪”往往给管理者今后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
举个例子,杨先生曾是一位超百万年薪的管理者,在某公司工作两年。刚入职时是一名中层经理,半年后提升为总裁助理,又过了半年提升为副总裁。提升为副总裁后,年薪跃升至130万,高出同行同职管理者平均薪酬水平一倍以上!只可惜这个“非常高薪” 他只拿了一年,就离开了。而离开后,这一年的“非常高薪”让杨先生付出了三年待业的代价。
杨先生刚离职时,就委托我们推荐工作,当时他只是强调不能低于原来130万年薪的水平。其实,从我这第三方专业的角度看,他的资历应该拿50万合适,顶多60万,而他本人三年来远离了主流职场,价值在持续下降,年薪价格更应该下降为30万以下。但在前不久,他仍坚持“年薪百万以上,否则没有意义”。
据我了解,给高薪的企业,其管理者离职后大多存在着较长的职位休闲期。而且,与市场平均年薪水平偏离度越高,离职后就业越困难。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薪酬博弈五花八门,其背后都充分体现了管理中约束和激励并用的较量。
CEO的如意经
那些支付给管理者“非常高薪”的CEO是怎么考虑的呢?他们认为,只要给了管理者超出市场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的薪酬,会有以下收获:
第一,管理者会有自豪感,会主动宣传企业。“非常高薪”令管理者在职场上很有面子,腰板很硬,家里家外都很风光,因此必然会到处宣传企业的好,会说CEO好话。其实,许多管理者聚集在一起,经常会互比CEO,尤其CEO对管理者的薪酬待遇,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
第二,管理者会毋须扬鞭自奋蹄。心情愉悦了,“精神问题”解决了,管理者会全力以赴地为公司奉献。特别是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单纯靠时间和体力累积的,是“超越8小时的”,动用知识、能力、智慧的,依靠个人和社会资源的综合性高品质、多维度工作。只要心里愿意了,不仅工作品质会上来,而且效率也会显著提升。两年的活儿一年可能就干完了,公司的发展速度可想而知。
第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一年赚两年的钱,管理者何乐而不为?管理者自然感谢CEO,于是构建起了CEO和管理者和谐关系的基础,而不去计较其他个人得失。
第四,CEO对管理者的去留有主动权。有了“非常高薪”,管理者会非常珍惜这份薪水,作为CEO要求严格点,管理者也能接受,苦点累点管理者也都忍了,有点个人困难管理者自己和家人也都帮着克服了。所以,支付“非常高薪”的CEO对稳定管理者队伍,掌握管理者的去留握有更大主动权。
第五,有利于吸引人才加盟。管理者拿了“非常高薪”,圈内自然都会知道,口碑相传之下,会有更多、更优秀的管理者奔赴而来。这些管理者一旦拿了“非常高薪”,自然会像陀螺一样开始了新的高速运转,重复前任道路。
第六,高薪有利于养廉。这是这类CEO算的精细账,事实上也是非常有效的。但CEO也有没算到的,那就是管理者的心在变化。
管理者的小算盘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如何盘算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好的饭碗感。面子有了,饭碗不错,在这里干一年等于在其他地方干两三年,值得铆足了劲拼命干。
二是有舞台感。由于有优越的饭碗感作基础,自然是主动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都充分用上了,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发挥出来了,于是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舞台感也满足了。
三是有成就感。正是由于舞台感的满足,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干好,于是干出了成绩,成就感大大地增加,信心也足了。
四是奠定了未来的高薪基础。管理者想,即使将来离开了,有过高薪的辉煌经历,职场身价自然有了,便于找一个更高薪的岗位——其实这后一步管理者算错了,问题恰恰是出在离职以后,曾经的“非常高薪”成了他们再就职的障碍,让这些管理者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结果是职场中求职的成本越来越高,耽误了许多大好的机会。
业界的顾虑
我们了解过的很多用人企业都认为:这些曾经“非常高薪”的管理者在市场上是很难谋到原来水平的高薪的。因为“非常高薪”出现,是某些企业在特殊时期、特定的环境、特有的薪金政策。但事实上,职场上毕竟大多仍是趋于平均水平,尤其是成熟了的规模性品牌企业,其薪酬体系都是结构化的,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才打乱整个薪酬体系。对那些刚刚拿过“非常高薪”的管理者,成熟的规模型品牌企业一般是拒绝的,原因有三:
一是心理上很难忘却高薪。这正像一个吸过毒的人很难从心理上戒掉一样。
二是制度文化与信任文化的冲突。有些拿过“非常高薪”的管理者尽管愿意屈就,但依然常常被拒绝。因为“非常高薪”大多出现在非规则时期以信任关系导向为主的企业的特定阶段,这类管理者一旦进入制度化的企业后,会出现大量的不适应和排异反应。
三是CEO的风格差异导致心理不适应。如果这类管理者进入的仍是信任关系为导向的成长型企业,但因为CEO都有鲜明的个性,所以管理者往往会拿过去的好处与现实的不足相比。这样一比心理就失衡了,高薪没有拿到,工作也不好做,还不如不干,于是禁不住“精神”的折磨,而愤愤离职。一旦拿过“非常高薪”后,管理者的职业稳定度就差了。因此,规模性的品牌企业不愿意接受这些管理者。
事实上,这些顾虑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是拿代价换来的。
“非常高薪”短命的原因
既然“非常高薪”这样好,而未来再找又这样难,为什么管理者还要离职?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阶段性使命完成。CEO高薪诚聘人才的初衷是什么?除了前面分析到的如意经外,还有一种CEO没有讲出来的原因:企业的阶段性用人需求。企业的发展周期是有阶段性的,每个特定时段需要对应的阶段型管理者冲锋陷阵。于是,高薪诚聘都是明显带有阶段性,绝对不可能长久。一旦问题解决,管理者也就只好离开了。
第二,人不可能长久处于亢奋状态。管理者拿着高薪,拼命干一两年,就会松劲。该干的活也都干得差不多了,潜能也都发挥出来了,本事也都亮出来了,再继续创新也很难了。
第三,家里人开始做“工作”了。因为管理者用于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多了,用于家庭和生活的时间必然会少。刚开始家属会因高薪而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时间长了就不能忍受了。
第四,管理者心理发生了变化。刚开始,管理者心存喜悦和感激。时间久了,这种喜悦和感激自然消失了,认为这些高薪本来就是自己应该得的。随着工作问题的积累、和CEO之间的摩擦增多,又带来了管理者心态新的失衡:“我本来就应该得更多!我创造了多么辉煌的业绩,CEO得的太多了!”随着矛盾的积累,钱都是小事,更主要是“CEO不尊重人,太刚愎自用,CEO阻碍着企业发展”总之,CEO的问题“罄竹难书”。于是,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超越自己的权责,开始挑战CEO的权威,觊觎CEO的法器——紧箍咒。这一挑战不要紧,必然是管理者走人。
第五,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需要。无论怎样,企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会谋求降低人工成本。而裁老总是降低人工成本最快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老总换人如同走马灯。
其实,这些“非常高薪”的管理者是受害者,拿高薪不是他们的错,但负面的结果却让他们背负了。哪怕你是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一旦打上“非常高薪”的印记,基本上就携带了“高薪病毒”,伴随你至少三五年。所以说,“非常高薪”确实害苦了一批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