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永远充满活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剧烈的经济波动中创造品牌、保持品牌。
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永远充满活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剧烈的经济波动中创造品牌、保持品牌。
一、创牌与创新的互动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大潮中,我国许多没有核心技术的贴牌企业举步维艰,一些贴牌企业随着被贴牌的国外企业一起被洗牌出局。相反,具有自主品牌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却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受了考验,甚至逆势而上,跃上了新的台阶。
“产品常新,企业长青”。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永远充满活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剧烈的经济波动中创造品牌、保持品牌。
我国改革开放与加入WTO后,世界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产品都标上了“中国制造”,但多数属于初级产品和贴牌生产,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自主品牌不足10%。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经历了启蒙阶段、自创阶段、竞争阶段、国际化阶段,已形成了海尔、长虹等一批知名品牌,但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其国际影响力还很低。
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公布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有38个,日本有8个,韩国有3个,中国一个也没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我国手机、台式计算机、彩电、DVD播放机等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仍依赖进口,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在为世界级品牌做OEM,是因为自主创新能力过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一些拳头产品及80%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中。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
创牌并非成于旦夕而是历经千锤百炼,品牌伴随企业的发展逐渐知名。产品研发是创品牌的关键环节。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技术,并能适时应用于新产品,赋予品牌新的涵义与新的魅力,才能使品牌经久不衰。我国企业必须在创牌过程中同步发展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大胆创新,通过构筑品牌带动企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营销创新,形成创牌与创新的良好互动关系。
二、创牌与创新的艰难
1912年熊彼特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上世纪50年代新熊彼特主义创立,上世纪80年代技术创新理论传入我国,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企业的技术创新之路却充满了艰难险阻。
首先,研发经费有限,投入不足,造成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与整体竞争力不强
我国技术进步的研发经费的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只占20%左右。中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56%。尤其是基础研究需要大量投入,而许多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不能突破往往源于基础研究的薄弱。
其次,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企业科研人才匮乏,没有一支强大的专业研发队伍,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高校与专业科研机构,科研机构行政化管理,研究人员往往依据自身学科与政治需求选题,
企业创新需求导向的研究太少。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距离过远,科研项目与商业开发相互独立,科技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实现市场化,科研机构的设置、科技人员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评价受到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这种制度安排阻碍了科技进步与企业创新需求的结合,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仅有2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40%。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近50个主要国家中大约位居第26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许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而企业得不到技术创新的科研支撑,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难以突破。
第三,企业创牌与创新的原动力不足
许多企业未意识到创牌与创新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将创新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没有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意愿。一些企业认为创新存在风险,更愿意通过使用廉价劳动力或迅速仿制畅销品获利。创牌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理论认为,新品牌成为名牌的成功率只有5%左右,除了产品研发投资外还需巨额广告费支持。对企业来说,没有足够的耐心接受自主研发的长周期与技术引进的学习消化长过程,不能容忍在资金大量投入的情况下创新的一次次失败,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重模仿轻创新,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平快”思路,导致企业缺乏长期战略规划。企业创牌与创新必须依靠管理创新来做基石,部分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经营粗放,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内部缺乏追求产品创新与科技进步的动力与机制,直接影响了创牌与创新能力。
第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
使资源消耗型出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因成本低得以扩张,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增加物质消耗与增加简单劳动拉升。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用相关政策支持和保护纳税先进但技术落后的企业,又延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第五,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与策略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
目前大量过剩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全部吸纳,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还足够大的条件下,企业必然仍以压低劳动力价格进行低价竞争,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随着新技术被导入生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生产过程中劳动要素进一步减少,让企业放着便宜的劳动要素不用,而去投资研发新技术或去购买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在市场上难以找到匹配要素的先进技术,是很困难的。只要比较优势竞争所能获得的收益大于自主创新所获得的收益,行政命令与强制手段都难以奏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生力量与追求增长速度的社会压力,形成了难以抗拒的力量,阻止企业向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
三、创牌与创新的推动力
在目前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的条件下,依靠政府的审批难以催生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追求和激情。要使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向企业释放,必须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使经济增长成本正常化。以资源环境压力与市场机制功能驱动企业走创新之路,迫使企业以创新成果求得生存。
创新不能只靠企业自身力量,政府在企业创新中起重要作用。政府通过科研投入与政策引导等各种手段来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如通过立法、财政投入、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制定相关的市场准入政策、各行业的先进技术经济指标、节能环保的技术标准;提供产品出口国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协调机制等等。引导企业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促使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政府主导科技资源的整合,推动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
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提高科技成果的可流动性。逐步消除科技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协调企业、政府、科技人员等参与主体的相关利益,建立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散机制,以政府资源分担部分企业创新风险。
同时,企业创新也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核心技术的联合研究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保护,组织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使贴牌生产变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生产。
企业创牌的目标是取得市场竞争力,企业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创牌创新落实在产品和机制两个方面:产品创新是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工艺技术、使用功能等,使品牌永葆活力,始终富有时代感。机制创新是树立企业决策层及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著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及时更新企业流程,
搭建有利于创牌创新的组织部门机构,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一体化。
企业创牌创新要应对的不仅是国内外市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克服企业内部创新理念与创新文化的缺失。创牌创新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自我,在创牌创新的艰苦奋斗中,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抓住了创新的主导权就抓住了企业发展壮大的主动权,现代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基地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