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陈竹友谈企业能力战略思考之五:苹果树下的思考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的结果和我们坐在苹果树下思考的方式不同,才会导致思考的结果不同。

爱因斯坦认为,西方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取得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了以下两个基础:

a)希腊哲学发明的逻辑体系;

b)通过试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

这两个奠定了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恰恰是东方人思维中所欠缺的。比如,东方人最善长形象思维,用情景或形象来描绘思想。《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而且几乎把全人类最高深的智慧都可以用故事或比喻完美地表达出来。而西方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就以其《工具论》一书而论述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中国人既无逻辑推理的习惯,也无法用“试验”的方法去证明他们所描的思想的“因果关系”。比如,1705年英国人哈雷看到天上的一颗慧星,他根据慧尾的长度测算慧星运行的速度,再根据慧星的轨迹测算出它的运行规律和周期。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这颗慧星是围绕地球运转的,那么它下一次出现的时间应该是76以后。他自已不可能活到76以后,所以哈雷把自已的推论告诉自已的学生,并发表文章表示:如果76年之后这颗慧星再次出现,就把它命名为“哈雷慧星”。事实证明,哈雷的逻辑思维和通过试验的证明方法都是对的。

而这颗慧星早在公元前631年中国的《春秋》中就已记载了31次之多。但可惜的是这些记载被中国人看来是与“福祸”相关的,它被非常感性地用来提醒国君“慎天”。

这正是东方与西思维模式根本区别的典型的案例代表作。再如传统中医中的“穴位”,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它并成功是运用在医学和健身上,但到今天为止仍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据说西方人也曾试图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证明“穴位“的真实存在,但无论是显微镜还是X光,均无法证明这一事实。

这一点,也许正是东方人保持自已独特的思维模式的原因所在,也正是西方的逻辑思维没法解答的难题。西方人不明白为什么“足三里”会和人的某个内脏产生直接的关系,其实东方人也不明白,但这却又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其实两种思维模式都有其特点和各自的长处,也都有其短处和缺憾。然仅就工业文明前提下的“创新”意识来看,也许爱因斯坦所说的两点更具实用价值和推广性。

我们把东西方两种思维特征,做出以下对比就会发现其相异性特征:

项目对比

特点

演变

东方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通过特殊的个体去显现它的一般意蕴,不能摆脱事物本身的现象形态,伴有强烈的 个人情感和主观意愿。

演变成东方理学,又称道学,儒家的哲学思想.阐明义理兼修性命。

西方思维

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并研究其相互关系的规律和规则

演变成西方科学,即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我们用一个再通俗不过的例子来分别比较一下,也许我们会认识得更直观。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砸在他的头上。牛顿马上启动了他独有的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开始思考:

1. 现象:苹果掉下来了,而且正好砸在头上;

2. 感觉:痛;

3. 意识:我被苹果砸着脑袋了;

4. 思维: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

5. 思考:是不是其他的东西都会掉下来?所有的东西都会从高往低跌落?

6. 假设:难道低洼的地方都会有一种吸引力?难道地球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吸附过来?

7. 求证推理:所有的东西都会从高处向低处移动;所有物质最终都将归于大地;

8. 结论:地球的确具有一种吸引万物的引力—-万有引力定理产生了。

如果是东方人,特别是近代以前的中国人呢?他们会怎么想?我们用同样的路径但不同的思维模式来假设一下。以下是运用中国形象思维模式下思考的结果:

1. 现象:苹果掉下业,砸中了我的头;

2. 感觉:痛;

3. 意识:我被苹果砸着脑袋了;

4. 思维:为什么无缘无故苹果会砸着我?!

5. 思考:我为什么偏偏砸中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6. 假设:瓜田李下,如果苹果的主人认为我是小偷怎么办?是否我做错了什么事,是老天给我的惩罚或暗示?难道我的事业会面临不顺利?会有小人陷害?。。。。。。

7. 求证推理:前天在大街上遇到一只狗并差点被它咬伤;上个月家里的电视机突然发出怪声;女儿这几天一直心神不定。。。。。。完了!一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我必须小心、先停下这一笔生意再等等看。。。。。。

8. 结论:不祥的预兆。

以上分析和假设也许只能做为一个笑话来讲,但我想表达成无非是在基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而已。

无论如何,这都会形成不同的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定势思维”。鲁迅有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在读书时喜欢来回踱步,原来在他的书房的地上有一个小坑,每当他走到这个小坑时都会不自觉地把脚往下矮半分,以适应这个小坑;有一天他太太把这个小坑用土填了,即使鲁迅知道这个坑已经不存在了,但每次走到这里时,他仍习惯性地把脚向下矮半分。这种习惯就是建立在已经形成的心理定势下的思维习惯和习惯行为。

思维决定命运。这是个被人说破了嘴皮的话题,但真正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或者管理上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却是相当不容易的。

我们今天常规劝企业要做“创新”、要“突破性思维”,却不知道思维的改变或突破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受益;而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成效,则必须考虑这种思维的实用性。就象爱迪生说的“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挑战不是发明,而是成功实现技术化和商业化;。”这时所说的商业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实用性—也就是说,企业的任何创新活动都必须建立在技术化或商业化的基础之上,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否则这种所谓的创新宁可不要。

笔者一直认为,创新具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外的突破性创造,比如技术发明、新产品研发等等从无到有的“无中生有”的过程和结果。这种突破性的创造会彻底抛开或摈弃现有的模式、工具、产品、技术,甚至行业,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独有的领域;

另一种创新是对内的,是适应性的变异或者叫做进化。比如为应对人工成本的增加而改变现有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或者如企业为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降低单价、或削减自已的利润等。这种适应是被动的、无选择的。

而适应的另一种含义则是变异或者说叫进化。如同动物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渐渐把自已原有的功能退化掉,并增加新的功能一样。就象小鸟的祖先原来是四脚恐龙,它们一直在树上爬行,后来前肢渐渐进化成可以飞翔的翅膀,而后肢则退化成现在的双足。

企业也是如此,一开始企业为了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所具备的机能、技术或系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逐渐退化、变异或进化。比如人力资源,本来只做为企业主管“人事后勤”的一个小的分支,现在已进化成主导企业重要资源的一个核心部门。

这就是企业创新、适应、变异或进化的概念。对于企业来说任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已行为的动作都可以称之为“创新”。

而“创新”并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也许先改变对“创新”理解的定势思维然后再去创新,可能比盲目的创新更重要。

(未完待续)

欢迎与最管理(http://news.12reads.cn/)()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陈竹友,中国企业能力战略研究所主任、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特聘讲师,上海翰玛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管理咨询师、企管顾问、MBA/EMBA能力战略指定讲师。邮箱:/* */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