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坏营销,好营销》
消费群多与少的平衡(4)
这正是企业应该注意的重点:让自己的品牌,从顾客大脑中的第二系统进入第一系统。
市面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产品与品牌,企业通过广告与营销,释放大量相关信息。消费者一开始,是以脑中的第二系统,来接收并学习这些信息的。然而,如果你的产品或品牌信息,能从消费者脑中的第二系统进入第一系统,将会发生令企业欣喜的情况。那就是,顾客要购买某一类产品时,当他走进卖场,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品牌,一旦他看到你的品牌时,脑中会在0.01秒之内辨识并直觉地判断“我就是要买这个”,然后毫不迟疑地直接拿起你的产品,放进购物篮里。因为,对于你的品牌信息,消费者已从先前通过学习、分析的第二系统,进入凭直觉判断的第一系统。
实效营销的关键就是要达成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让品牌在占领消费者认知时对大脑的第一、第二系统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
实施这一策略的必要性日益强烈。
由于长期的功能挖掘,美国广告大师罗瑟·瑞夫斯所谓的“独特卖点”(USP)渐渐陷入枯竭之境。说来说去消费者总是在为一些基本的利益点而买单,太多的噱头并无实际效用。正如手机广告再如何不断翻新,消费者对于手机的功能需求也还是在几个基本点上。
在愈来愈科技化与理性化的时代,最不能被替代的,反而是高感度的事物。很多国际品牌都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都会站在战略的高度在理念层面强化品牌的感性力量。
星巴克卖的茶品牌Tazo(泰舒茶)利用抽象与神秘元素增添产品魅力,就是产品功能结合感性元素的最佳代表。Tazo被称为“茶叶的轮回再生”,以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神秘图像为品牌象征,并将茶叶命名为“苏醒”、“再生”、“禅”与“平静”,意味着喝茶可增进心灵上的满足,将喝茶变成休息与深思的方式。
将产品分为生活杂货、衣料与美容保养三大类的无印良品,是日本的 “国民品牌”。 无印良品以没有商标、回归本质的理念,不但轻松名列“世界100大品牌”,其价值排名还将时尚盟主古琦与百年精品老店爱马仕甩得老远,其魅力来自其巧用感性力量的能耐——无印良品强调自然简单、富有质感的生活,其实是靠产品来传达新生活形态,消费者起初从单项商品认识这个品牌,久而久之,便会认同它要传达的生活概念。
广告业已把品牌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进行了系统化的思考,并运用一些理论如罗瑟·瑞夫斯的独特销售卖点和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予以阐释。
如今,品牌建设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冲击市场。在这一浪潮中“承诺”已扩展到了感性或精神的范围。现在看来,品牌建设似乎已不只是让消费者知道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是做什么的,或留给消费者的是什么样的印象,而是需要知道他们所买的品牌具备什么样的情感或信仰什么。人们更青睐那些在生活方式上与自己的想法十分接近的品牌,对于他们而言“认同”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