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安徽省八大产业战略发展的谋与略(五)

系列专题:安徽省八大产业战略发展的谋与略

农产品,如何走上工业化道路?

注:本文已全文刊登在《安徽经济报》每周四刊出的企业兵略专栏。该专栏是陈竹友个人专栏,开栏主题是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能力体系研究

2007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总值为5万亿人民币,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为16.9%。作为全国13个粮食生产大省之一的安徽,其粮食、油料、淡水产品等16种农产品产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十名,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奠定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围绕以“农产品生产、开发、加工和市场运营”为主轴的农产品工业化发展之路。

2008年初,安徽省省政府推出了以发展4大重点工业、建设4大农产品加工密集区,和到2012年收入突破3000亿元的“443战略”规划方案。

面对明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安徽省“861规划”和“443战略”的主管执行部门及相关企业,应如何理解农产品工业化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使我们的农产品成功走上工业化道路?

以下,我们仅从经济学的宏观角度予以简要说明。

一、“发展极理论”与安徽省农产品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集中某区域重点的产业或企业,形成资本、技术、资源、规模等优势,由此产生的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可以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这一选择重点产业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理论被称之为“发展极理论”。

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无一例外地遵循了这一理论原理。比如福建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温州的制鞋业、山东的白色家电制造业等,均属于此。

从地理环境来看,安徽省处于内陆经济带,其工业化程度及科学技术、管理水平远远不及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从经济发展形态来看,安徽仍处于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阶段;从资源使用程度来看,安徽省亦未摆脱依赖于提供工业企业原料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资源提供者的“初级阶段”。那么,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的选择重点应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做为“发展极”呢?

只有充分利用安徽省现有的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建立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国内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并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工业化集群,才是安徽经济的“发展极”。

二、农产品产业化的三大现实问题

首先,农产品供应环节尚未形成受制状况下的规模效益,安徽省100%的农产品生产基本上属于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即按上年的市场价格和自身的生存需求决定下一年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生产量。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下游企业的进入意愿,从而无法获取他们的投资。

其次,我国普遍存在的农副产品加工可增值空间小、生产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欠缺的状况。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农产品加工后产值与自然产值比是3.7:1,我国只有0.38:1 ,足以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落后程度。

第三是市场化运营市场缺乏。由于上述原因所形成的供应链劣势,决定了产副产品市场化运作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农副产品在整个市场运营环节中几乎没有被有效地增值。

三、农产品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针对安徽省“农产品工业化”发展战略,我们建议采取的路径如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副产品作为产业标杆,重点提升如茶叶、药材、粮食、土特产等种养户和企业的生产规模与研发技术,产生龙头效应、形成产业“风向标”、给予优惠政策、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扩大品牌影响度、进行市场化运作,再以此吸引、聚集资本投入、衍生上下游产业、辐射其他行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经济发展。

2、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跨行业合作。如借助徽商的历史影响为农产品工业化搭建投资合作平台、借助在皖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整合科研合作平台和成果转换平台、借助政策及政府出具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引导农工一体化经营平台等。

3、提升农副产品工业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农产品工业化的产业集群,更需要高超的企业管理水平和良好经营能力,这要求我们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必须选择好自已的经营基因、匹配出一流的竞争能力、研发出高端的衍生产品、运作出个性化的品牌异差。只有这样,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得以提升、农产品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陈竹友,中国企业发展能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企业发展能力体系管理咨询理论创始人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特聘讲师, 商曌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知识官总经理CKO 《企业密码》作者,管理咨询师、企管顾问、MBA/EMBA能力战略指定讲师。邮箱:/* */网址:Http://www.51glzx.com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