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人接受了中企联合网记者的采访,并就国企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看法,以下是谈话内容,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与大家共同探讨。
记者:全国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中企联合网的记者。现在我们是在江西南昌2008全国企业家活动日的现场,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企业改革纪念章”获得者——北京城乡建设集团董事长周济谱先生,下面我们有请周董事长,就本次会议所关心的问题谈一谈。
周济谱:今天,我们参加的是全国企业家活动日,忠禹会长在会上作了一个主题报告,这个报告使我很受启发,主要是忠禹会长讲了对国企改革的评价问题。
大家知道,国企改革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规定去遵循。国企改革是按着小平同志的“摸论”——“摸着石头过河”去推进的,难免在改革的过程中,有这样和那样不同的认识。
三十年来,国企改革最大问题是没有一个评价标准。可想而知,假如一个市场没有一个秤、没有度量衡,这个市场是不是要混乱?大家还怎么交易?一个这样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企业家是身处什么样的氛围?
一般来说,现在评价国企改革,都是用计划经济体制延续来的一些惯性评价方式,比方说:民主测评。这样的评价方式用来评价公务员还尚可,但如果用众多人打勾划叉的方式来评价国企、评价企业改革,我觉得实在是与市场经济差得太远。
我主张“企业评价,数字说话”。评价企业改革,不用数字说话而是用“勾”和“叉”的方式实在是不科学。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企业来说,改革是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是均等的,这和法官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法官面临的无外乎原告方和被告方,如果非要用打勾划叉的方式去评价,他最高的得票率应该是50%,不可能原告与被告对法官都满意。所以,在历次人大会议上法院的工作报告都丢了很多选票,并不是因为法院的工作做得如此差,而是理论上他就不可能得100%的票。
那么,国企的改革者,面对国企改革的对象,他也不可能得到100%的赞同票。在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面前,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保证各方利益都是均衡的,如果均衡就不用改革了。从现在来看,评价国企的改革者,这个评价标准问题不解决,实在是没有人敢再继续推进国企改革,也没有人敢再趟这潭浑水。
现在市场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国企不改得死,但谁要先推动改革谁先死。可以说,推动改革者是找死。这就说明了我们对国企改革的认识不足,对国企改革者的评价不公,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我觉得作为国企来说,到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是国企的干部选聘问题。毛泽东都曾经说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对国企来说,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按照《公司法》来行事,国企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副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副总经济师……,都不归国企的董事会聘任,都是由上级主管机关用“拉郎配”的方式,来给你组合一个管理班子。这是目前我在国企遇到的最困扰的事。如果国企的经营班子不归董事会聘任,那他肯定不会对董事会负责,而是对聘任他的上级主管机关负责。如果一个国企的班子不向董事会负责,不向它的经营目标负责,而是向聘任他的上级主管机关负责,这个国有企业怎么能搞得好?这是我近三十年来,在国企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最大困扰,至今没有解决。
记者:您结合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历史重任,对新一代的企业家有什么期望和嘱托吗?
周济谱:如果说我有什么告诫的话,我告诫商人们能够急流勇退。
我认为,作为一个国企的领导者也好,还是作为一个民企的领导者也好,在一个企业服务,是应该有周期的。一般的周期是四年,最长不要超过两个任期八年。不是说八年以后就得告老还乡不再做事了,而是换个平台再做事。为什么呢?如果一直在一个平台,会产生很多经验主义,你会自我感觉良好,周边的也人会随着你的自我感觉良好,阿谀奉承会多于直言不讳。所以我建议,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任期要有周期性,不要超过这个周期。该退则退。
记者:感谢周董事长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