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人在解读毛泽东《咏梅》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诗句时认为,“俏也不争春”精神过时了,在市场经济中就是要争春!而我以为,“俏也不争春”不是不讲竞争,关键是称“俏”,只要能达到“俏”的目的,“不争春”也罢,那争俏的境界要比“争春”高的多。然而竞没有几多人赞同。自从去年有两个外国人写了一本《蓝海战略》的书,获“《华尔街日报》畅销书”、“全美畅销书”、“全球畅销书”的称号之后,国内便有人跟风追捧,以为那又是新的发现。其实“蓝海战略”就是“俏也不争春”之意,如果说有什么补充的话,那就是“俏”在“不争春”。 春天固然美好,但是如果人们都在春天里争俏,春天的市场就变成了“红海”。正是因为“红海”里的竞争太残酷了,所以建立“蓝海战略”才是明智的,这难道不是“俏也不争春”吗?在计划经济的岁月里,“俏也不争春”曾被人们理解成无私奉献;而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人们利益意识觉醒后,春的不争又变得无法容忍。这两者都是片面的理解,只不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罢了,而两者都忽视了争的艺术,争的科学。如果对“蓝海战略”推崇备至,那么对“俏也不争春”诗句中早已蕴含的积极意义就没有理由视而不见,作为一种创新式的竞争、独辟蹊径式的竞争,我们理应“俏”在“不争春”。这和“脱离血腥竞争的零和游戏,开创蓝海商机”的思路难道不是异曲同工吗。“不争春”就是要放弃在传统市场空间采取传统竞争行为的“红海战略”,激励企业家在一个完全崭新的想像空间与发展方向中称俏,它不仅要创造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还要为人们创造新的春意。 春日里风和日丽,姹紫嫣红,争俏于春,在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争得一片春光,当然是好事。可是,市场经济中市场的成熟和繁华,不可能像自然界的春天那样如期而至,它需要人们的精心培育呵护,需要人们事先为此付出不知多少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个体来说,称俏于市场成熟的春天固然可歌可泣,而那些为培育市场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样可敬可佩。既使后者功亏一篑,或被人冷落,也难以抹煞他们的一片丹心。而且在业己成熟的市场内,并非谁人皆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入场者必须为市场春光培育者的艰辛努力“埋单”,否则就无法取得“争春”的资格。并非所有的生灵想在春天里争俏都可以如愿,市场经济的阳春佳境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人为的壁垒,核心的春意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在成热的市场的春天里,越来越多的企业去瓜分和拼抢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竞争白热化,而需求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萎缩,企业取得获利性增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在这种态势下,企业也只有做到“俏也不争春”才能从血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也许人们对“不争春”的精神曾经的不屑一顾,正反映了令今天的企业很难保持的承受寂寞和专注的心态。而过度的价格导向引起的规模竞争“集中—点”,又让产业很容易成为“鸡胁”,所以才不得不进行反思。其实,不争春是为了争俏,那俏更为可贵。至少并非春天的俏才是俏,春天里的俏只是俏的一类,而一年四季的俏皆是俏。“山花烂漫”是俏,“芙蓉国里尽朝晖”、“万木霜天红烂漫”也是俏,“北国风光”里的“红装素裹”则分外妖娆。物有所分,万物生长各有时序,不必强求一律。如果以为在春天里争俏才能为俏,则可能会失去自己的本色,步人后尘,难以为俏,甚至会干出揠苗助长的蠢事来。假如洛阳牡丹真的与三月桃花一处开,那它就会失去自己特有的尊贵。由此可见,争俏才是主要的,大可不必固执于走争春这一条路,在“红海”中苦苦挣扎。与要求企业把视线从传统的市场竞争行为中跳出来蓝海战略是一样,争俏可以帮助我们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重新整合市场竞争元素,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新的市场潜在需求,去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如果只能在和熙的春风里称俏,离开舒适的环境就无所适从,那就很难真正称俏。一年尚有四季之分,假如能俏者都在争春中较劲,那么当“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时,岂不是一片凋零?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我们掌握全天候的争俏本领。 当然,这并不是说春天不重要,与其说春天是一个争俏的季节,不如说它是一个耕耘的时令,确实存在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机利用问题。“二月里来种田忙”,耕耘才是争春的要旨和根本。所谓春种秋收,有一份耕耘当自有一份收获。既使我们在春日里无以称俏,只要我们不误农时,科学耕耘,抓紧时机来一番“红杏出墙春意闹”,称俏之日一定会大踏步向我们走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春光,而不至于“春眠不觉晓”。春天的百花园争奇斗艳,我们默默耕耘,的确需要有做出支付更多代价的思想准备,因为人们在红海里知道如何投资,可以进行产业分析、竞争分析,谋划在质量上和价格上比超对手。这一切都是清晰的,使得投资运营相对容易。但在蓝海,因为大家都要创建,都要从点滴中摸索经验,没有现成的可把握的框架,所以更富有挑战性。然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待俏”,战天斗地,笑傲风雪,更为难为可贵。毫无疑问,春天里默默耕耘,孕育来日更强的竞争力同样无愧于大好春光。 争俏,也要讲争的艺术,这种争的艺术就是开创没有竞争的新的市场空间。在道家看来,最好的争就是不争,不争者才最难与之争,即俏在不争春之意。其实,无论是争春还是争俏,都要有所争有所不争。你俏我让,我出新;你不俏处我俏,有所补缺。你俏你的,我俏我的,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与“蓝海战略”一样,不争春可以不与对手直接竞争,使“竞争”变得不相干,这有什么不好呢。当然,我们不能把这种争的艺术当作一种新的投机,正如不能把“蓝海战略”仅仅理解为一种策略一样,需要做出持久的努力。 自然界春天的去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共享大自然的轮回恩施,然而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春天却需要人们的共同营造。“俏也不争春”就是要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向人们报告春意,创造新的春意。如果一定要说俏是春的宠儿,那么“已是悬崖百丈冰”难道不是梅花之俏的“春”境吗?如此说来,我们争俏也就是在争春,争独具独色之春,争创新事业之春,比如科技的春天、教育的春天、IT业的春天等等。我们走自己的称俏之路,营造属于自己的春天小环境,实施“蓝海战略”,同样要防止按照一个模式一哄而上,也要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克服大起大落所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和不测风云,坚持可持续发展。正是大家在不同的时空和领域中各有自己的称俏成果,在争俏的同时为人类奉献出不同的春意,有探春、报春、迎春、惜春、送春等等不同的俏法。我们的社会才可以步入四季如春的佳境,换来民族之春长存,从而使人类的春天在时空上得以拓展。 有人认为,蓝海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在文学式管理作家的梦想之中,《蓝海战略》与其说是一本管理书,不如说是一本管理小说。这与其说是在指责该书的理想性,恰恰说明它与“俏也不争春”的诗意是相关的。从理想主义的标谁来看,诗的意境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