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跨层级战略审计与战略支持体系管理
小孙觉得已经了解了不少战略管控的知识,但他还有疑问:
小林,我现在已经对战略管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除了先前讨论的战略职能管控之外,你能否谈谈有关战略审计和支持体系的一些观点?
小林很快回复了:
亲爱的小孙,关于战略管控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深入了,现在就来看看关于战略审计和战略支持体系的相关管理吧。
战略审计应采取由董事会主导的审计模式。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审计体系中,可供选择的战略审计途径有:董事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开展战略审计,设立专职审计委员会开展战略审计、聘请独立审计师等。
战略审计对董事会和管理者都提出要求:管理者负责将战略规划转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他们的任务是制订战略并将其付诸实施;董事会则是保证股东利益在公司战略中得到反映,并对战略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出质询。
由此,公司可将战略审查的领导权集中在董事,尤其是独立董事的手中,由他们确定战略审查的依据和方法。具体解决力、法是给董事会的特定成员分配责任和领导权,就像建立其他委员会一样,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审计委员会,从外部独立董事中选2-3人来组成,选择委员会的主席尤为重要。该委员会负责确定评价公司战略<SPAN class=intellitextLink id=link1 onmouseover=displayAd(1);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1);>绩效的依据;审查评价所需基础数据的获取、设立审查程序和检查审计过程。该委员会应保证数据收集和报告的真实性和连续性;明确应与CE0讨论的问题;使全体董事会成员随时掌握公司战略的情况,安排商讨战略问题的定期或临时会议。其他的措施包括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划归董事会管辖,由其负责战略审计。也可由公司董事会聘请外部审计人员进行独立审计,由管理者提供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的人选。因为至少在战略审计的最初,董事会和事务所、咨询公司都需要管理层的大量合作和援助。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是为企业进行年度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但审计人员最好不是为公司进行年度报表审计的原班人员。这样,一方面由于事务所对客户情况的熟悉和基础数据的掌握,能节省审计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将战略审计与经营业绩审计混淆,还可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当前,许多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都能提供战略审计的服务。
有效的战略审查过程要求董事会不仅掌握战略评价的标准,而且控制生成这些数据的信息来源。董事会审查战略的可行性取决于其所获得的统计数据。外部董事在评价公司战略业绩时经常碰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接受的所有信息都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而且信息与以前的信息相关性小,可能披露格式还不一致。若让CEO指派人员协助做此工作,则由于潜在的利益冲突,当指派人员发现对CEO不利的数据时,他们可能倾向于隐瞒。因此,可以考虑让外部的审计人员帮助收集董事审查公司战略所需的数据信息,由其进行数据设计、收集和保存,董事会可通过雇用合同对其进行控制。
公司战略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公司经营战略的审查。通过战略审计既可使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不断获得更多的资源;又可使公司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抓住发展的机遇,避免或减少威胁。战略审计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事前审计是对制订战略的基础、程序进行审查,事中审计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考虑原定战略的适当性;事后审计则是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评价,为以后的战略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
公司战略审计的评价标准中财务业绩标准应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
(1)战略审计最终是要评价既定战略对股东的投资的影响,指标数据将有助于董事决定公司既定战略给股东投资带来的长期回报率是否会等于或超过同样风险的其他投资项目。
(2)尽管关于战略执行成功的许多证据是主观的,但由于管理者对产品市场细节和公司特定情况的熟悉,使他们比董事更有优势接触大量的证据,标准的财务指标便于各方理解。
(3)财务指标对概述可计量经济后果的已发生方案有价值。 总而言之,公司要考虑自身发展水平、所处行业状况及主要竞争对手情况来确定各比率的标准值,将公司的实际值与之比较,找出差异及形成原因。公司的董事和CE0必须对所选用指标的所有方面有全面的把握。此外,因具体战略重点和目标不同,公司也可能为强调其他方面而提炼出相应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