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钢构行业,现在最热的词莫过于“比翼战略”,提起“比翼战略”又不免要提到三维钢构。
提起三维钢构,大家并不陌生,前段时间引得行业内大反思、大讨论的《钢构价格白皮书》就由三维钢构推出。价格白皮书内详细的列出了各种原材料的即时价格以及各道工序的管理成本,使广大业主能够了解到钢构工程的真实价格。一方面,有效制止了部分厂商的暴利行为;同时也挤压了依靠偷工减料所换取的超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价格白皮书的推出体现了三维钢构的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同时,部分专家指出三维钢构之所以敢于推出价格白皮书,也说明了三维钢构在成本管理控制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三维钢构此次推出的“比翼”战略核心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向公众说明了三维钢构通过多年的积累和研发,在钢结构办公楼、钢结构住宅等高层建筑上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表明了三维钢构专注于自身技术创新以及施工质量的专研,携手各总包方推广钢结构高层的雄心壮志。
目前,很多钢构企业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盲目多元化发展,以期获得总包资格,还美其名曰:奋发图强,掌握主动,不受别人剥削。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钢构企业这种心态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将势必危害整个建筑行业。在盲目、浮躁、浮夸之风盛行的今天,三维钢构还能保持头脑冷静推出“比翼”战略,实属难能可贵。
三维钢构的“比翼战略”不禁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发展到底是先做大、后做强,还是先做强、后做大?
何为“大”、何为“强”?“大”是指企业的资产多、产能大;“强”是指企业资产素质好、利润高、综合竞争力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既大又强是最好不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企业的初级发展阶段,“大”和“强”就好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学会取舍、善于取舍。
下面结合钢构企业,谈谈“大”和“强”的关系以及优劣。
作为钢构企业迅速做大又如下操作方法:
1、 高负债
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迅速聚集资金。
2、 多元化
聚集的大量资金,在原有主营业务中消化不掉,转而投资其他项目。
3、 提高产能
扩张生产线、提高产能。
4、 疯狂追求销售增长
显而易见,盲目做“大”的结果必然是恶性循环,使企业的生存境况日益恶化。
首先,如果银行贷款是通过个人公关等非法手段获得,一旦东窗事发,对于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即便是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的资金,高额的利息也增加的企业的运营成本。由于对新项目的不了解、不熟悉、不专业,盲目多元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盲目投资、提高产能,减少了企业现金流,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如果生产不饱和,造成设备闲置,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盲目最求销售增长使得企业目光短视,企业上下以接单为导向,为了接单而不择手段,比如降低价格,偷工减料、贿赂当事人等不法行为。
因此,先强后大是企业正确的选择,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企业应该狠抓质量、控制成本,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中力求做精做强。减少负债比例,提高盈利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稳健永远是企业的第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