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的范本价值2

面对1982年全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波动,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了重大调整。主要亮点:一是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以经济整顿和结构调整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线。1980年比1977年社会总产值增长了40. 1% 。二是轻纺工业实现了高速发展,轻纺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7年的60.2%提高到1980年的65.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粗放型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同消费的需求发生了尖锐的矛盾,1982年全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波动,青岛和全国一样轻纺工业产品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如青岛纺织品站1982年2月末积压达2.4亿元面对这种情况,经过1982~1983年的调整,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生了变化,实现了重大调整,这就是两个战略的提出:一是实施重点产品发展战略。1983年开始,制定了《1984—1990青岛市重点产品发展规划》,确定57个重点产品。二是实施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确立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第二,1984年4月至1990年,青岛市以成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为契机,全面对外开放,在中国第一次开放潮中,取得辉煌成果;同时开始实施名牌战略,把城市经济的发展推上新的历史阶段。

主要亮点:一是青岛市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随着198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青岛市开始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199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总值达到3142万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总额的9.4%。二是青岛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开始转向以港兴市,利用青岛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三是青岛市加快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调整轻纺工业产品结构,到1990年轻纺工业占工业比重下降到57.6%。四是1987年明确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基本完成了由重点产品发展战略向名牌产品发展战略的转变。到1987年青岛市重点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1989年3月20日确定创青岛金花活动,1989年首批评出11个。五是1986年开始提出青岛在山东经济发展中龙头地位,同时省委决定建立山东半岛开放领导小组,龙头战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1990年至2007年,青岛市以政治中心东迁为契机,全面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加大实施名牌战略,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世界重要城市的特色。

主要亮点:一是1990年开始运作的青岛市政治中心东迁实现了城市布局结构的重大调整,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发展重点。二是1987年胶县改制为胶州市,1988年崂山县改制为崂山区,1989年即墨、平度改制为即墨、平度市,1990年胶南、莱西县改制为胶南、莱西市,大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管市的城市群。三是国务院批准崂山高新区的建立,标志着城市全面实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四是青岛市抓住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完成了由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转变。五是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名牌战略,成为中国品牌之都,也使品牌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六是确立了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三大特色经济;建立起了以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同时形成了家电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造船产业集群、港口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

从战略的高度看,青岛市在这个历史阶段开始认识到,城市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由实施经济中心城市战略向实施龙头城市战略转变;由实施中国品牌之都战略向实施世界品牌城市战略转变。可以讲,2008年青岛举办了一届非常成功的奥帆赛和残奥帆赛,使青岛真正进入了世界重要城市的行列。

(二)现阶段青岛市在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十次党代会、省九次党代会的过程中,确立实施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战略。

青岛市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城市内涵定位为“富强文明和谐”;确立了城市功能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据此,我们认为青岛市城市功能外延的定位就是发挥青岛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半岛城市群”。青岛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通过建设“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布局创新模式,向海湾型的城市布局形态跨越,在更大的空间中分配产业、人口,实行“梯次转移”,通过交通体系把工业及众多产业向周边疏解、分散,中心城区则集中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信息等高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力。

从青岛市在中国与山东区域发展的定位和城市内涵定位、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功能外延定位出发,确立实施城市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主导思路是,践行创新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全市总体实施海湾型组团发展、特色发展的“双发展”战略,形成海湾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强化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把高新技术产业和振兴传统优势产业、品牌集群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合力发展;提高人均指标发展水平,提高制造业“质化”发展水平,提高全面开放招商引资规模发展水平,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真正成为公认的半岛城市群经济圈的龙头,从而使半岛城市群经济圈成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增长一极。

第一,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经济总发展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市在发展服务经济上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发展服务经济的现状同城市客观存在的地位还不适应,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重点片区建设同若干城市比较起来有一定的差距。青岛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的成功经验,强化现代服务业,实施重点突破的理性思路是:

一是以重点片区建设为中心发展特色商业街区,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特色商业是城市的亮点,旅游的名品,商旅互动的平台。特色商业街区现已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如许多到上海的游客都有体会,以前没看过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就等于没到上海;现在则是没逛过新天地就等于没到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在于这条步行街的个性化。这里不但保留了体现上海人文底蕴的石库门房子,还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情餐厅、购物休闲公司,形成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实践证明,通过抓重点片区建设,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具有无限商机的特色商业街区。而青岛除台东步行街商业圈、李村商业圈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其它都缺乏“重点片区”的形象,更没有“上海新天地”这样的“重点片区”形象。而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青岛必须以重点片区建设为中心发展特色商业街区,这样才能同举办“奥帆赛”的城市形象相适应。

二是在城市发展特色商业街区的过程中,要把重点片区作为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主攻方向。重点片区是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密集区,要依托现有的市场群,整合商贸、商务、居住、文化、休闲等多种元素,打造现代商贸、商务、居住为主的现代化新片区。重点片区的发展对周围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青岛市现阶段需要围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带动性强、能够产生品牌示范作用的服务业重点片区,这对于抓好现代物流基地、技术创新平台、软件聚集区、产品交易市场等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片区建设要突出重点、明晰主线,创造新优势。要牢牢扭住规划这个“龙头”,确保重点片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干一片成一片,不留遗憾,多留精品;狠抓项目建设和平台建设,认真实施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资金的引进,突出集中、集聚、集约功能;高速发展新兴服务业。要积极培育二、三产业相互支持融合的创意产业,加快创新、创业、创意等为主体的“三创”载体的建设进程;加快城市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加大对山水、人文资源的挖掘、规划、整合、开发、促销力度,丰富城市旅游内涵,建设一批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打造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

第二,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强大智能化制造业,推进城市经济总发展战略的实施。

城市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必须从“中国制造”彻底转变到“中国创造”上来;要从依靠低成本的竞争转变到依靠独特价值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上来。实现上述两个转变需要建设强大智能化制造业。目前特别要利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改造城市的传统产业。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利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改造城市的传统产业主要指的是,改造城市具有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

建设强大智能化制造业,青岛极需要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代表性产业,使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业一道构成新型工业化的四大代表性产业,成为中国重要的高端产业聚集基地。如信息时代的制造中心已不同于以往工业时代的制造中心。在国际公认的高技术群体当中,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渗透作用和增值功能以及应用面最广的一类高新技术。再如要从现在起,加强基础性建设,迎接生物产业发展高潮的到来。

(三)在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确立和实施区市经济发展战略。

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概念。它渊源于西方国家的空间规划思想和规划实践。“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实行空间管治和分类调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范和优化空间开发秩序。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体功能区的形成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从实践看,如青岛这样的特大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空间重点主要表现在区市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要实现区市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必须在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中,以推进海湾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完善,确立区市经济发展战略。

市南区以商务、海滨旅游为中心,全力打造“半岛城市圈”CBD,以建立“首善之区”的经济结构,推行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战略;市北区以营造“最方便生活居住环境”为中心,实施具有特色的“方便经济”发展战略;四方区以“以路兴贸”、“以路兴业” 为中心,实施“路域经济辐射”发展战略,形成路域辐射状的经济新体系。三区合力成为发展城市现代服务经济的第一主体空间,成为海湾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核心区。

城阳区以建设“北部‘市南区’”为中心,全力实施最适宜人居住与发展的新城区创新战略;李沧区以建设中央居住区为中心,实施中央居住区带动城区发展战略,按照生态化、精品化、现代化,使李沧区成为有强大吸引力的海滨城区,从根本上消除长期存在的南北差距。

崂山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成为半岛城市群最有价值的高新产业区之一,联同崂山风景区共同实施亮点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即墨市以发展特色制造业、高智能制造业、品牌制造业为中心,实施“名城基地”增长极发展战略。

黄岛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胶南市以临港经济带为中心,合力实施“双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打造青岛西海岸经济重心;胶州市依托现存工业基础,成为承接西海岸经济重心外延发展的第一空间载体。同时,平度市发挥进入百强县的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行综合性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单一的工业强市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平度的发展问题,建设综合性的县域经济发展区,是从根本上解决平度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莱西市以经济地理优势为中心,充分发挥拥有较多储备的建设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处于半岛城市群中心的特殊区位优势,瞄准未来半岛城市群交通,如在南部区域联同即墨市北部及相连区域建设“中国第二浦东机场”,形成以空港枢纽物流经济为主体的半岛城市群新城区等发展的必然需要,挥舞大手笔,不要计较暂时的得失,从现在起规划准备起步实施“枢纽物流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肯定的讲,主要靠引进制造业项目带动莱西经济起飞,已经没有这个历史机遇了。“枢纽物流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莱西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半岛城市群经济圈在中国城市群经济圈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发挥青岛的龙头作用。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