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职业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应是教材。不管你强调师资多么强,证书多么权威,学费多么低,就业出口多么丰富,都要以教材为核心。没有真正有用的教材,就教不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日前,在清华大学举办的“IT职业培训与教材开发专家研讨会”上,著名教育专家、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吴文虎教授发表了这番讲话。
规模之痒和模式之痛
印度模式能够“秉政”中国IT培训业,有分析认为“完全是钻了一个空子”。当年,中国第一轮IT热潮引发了对IT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国内IT人才的培养却跟不上需求,起步较早的印度IT培训机构乘机进入中国。由于当初是靠着“拿来主义”进入中国,该模式对中国的IT产业及其人才需求缺乏了解,因此它所倡导的人才理念,所采用的培训教材、培训方法,完全是从印度直接“复制”到中国,只不过证书发的是国内的。
中国电子政务百强企业,北京慧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吕翊博士认为:“中国的IT培训产业,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印度所垄断。尤其是象征着IT培训产业灵魂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完全沿袭了印度的‘软件蓝领’模式。”在吕翊看来,本土化培训模式的缺失是中国IT培训产业的最深切之痛。
应用型教材直击弊病
吴文虎教授认为,战略上要解决模式问题,战术上则要解决教材问题。他表示:“教材是任何一个IT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其他的一切优势和承诺最终都要通过教材和教学过程去实现。没有有效的教材,就教不出有用的人才。”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IT教育培训中心推出了清华IT工程师“T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围绕该模式的一套独特教材体系。据该中心主任孙元凯博士介绍,“清华IT工程师”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由主导教材、辅助教材、案例教材三部分构成,是依据“T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设置的,是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的三个阶段出发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的科学培训方法。
据介绍,这套应用型教材提出来以后,实际上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人才的技能问题,通过主导教材强化专业技能,辅助教材补充基础理论,案例教材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IT工程师。技能全面了,就业矛盾也就更加容易得到改善,从而最终推动人才供需结构走向平衡。
在解决企业的迫切需求方面,清华还有一个举措是企业订单式培训。这是一种先确定用人单位,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确定知识技能点,然后确定培训课程、培养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相结合、企业直接可用人才的培养方法。显然,企业订单式培训正是对“逆向工程式开发”的一个典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