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这样一个企业,她把做好产品当作做成一种事业;世上有这样一支经营团队,他们把经营企业视作经营人生……
这是一个愿为中国的未来做贡献的企业;这是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深邃战略目光的经营者组成的团队。这个企业,这个团队已从往日襁褓中茁壮成长,而今,已有八岁。其间值得铭记的太多太多……
——题记
回眸八年风雨路
——日立凉霸空调成长历程
作者 孙书保
创业伊始 众志成城拓事业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四年四月四日,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在中日合资双方注目与期盼中呱呱坠地,从此日立凉霸人便勇立市场潮头,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家电王国里倾情地书写美好的历史。
公司成立伊始,正是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之时,人们对投资达到了痴狂的地步。在利润空间较高的空调器制造业,更是众多资本蜂拥而至,空调器市场呈几何速度增长。一时间,各路空调诸侯并起、各霸一方,日立空调就是在这样“鱼龙混珠”的背景下,艰难地迈出了她的第一步。公司成立的第一年,一共生产了3.2万台空调器,而买出去的仅仅只有1万台。
日立凉霸人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挑战”。
小岛总经理将“挑战”两个字赠送给公司中日双方经营人员,他要求全体员工都要保持“常在战场”的心态,沉着应战,在市场的考验面前首先将“质量第一方针”、“提高顾客满足度”作为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当时曾经在装配室内机组时,发现一台空调器的出水管有塑料冲件残余物。这片小小的残余物,立即成为公司的大事,全厂立即停产检查。结果发现,已有同批产品运往福建、浙江、海南等地。中日双方技术人员联合出动,十几人分头奔赴各地全面检查。最后,在福建查出了一台有类似问题的空调。
停产,检查。虽说最终并没查出什么质量问题,可有关人员照样受罚。
就是这样对质量的苛刻要求,使公司的产量第二年达到16万台,销售17万台,使产量、销量分别是第一年的5倍、17倍。猛然间,“日立凉霸”从乏人问津到奇货可居!
—— 时至今日,公司的许多同志在回首这段经历时仍会发出由衷的感慨。
技术是日立的立家之本。公司从建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把“技术创新”、“国内第一”作为目标,不惜耗费巨资,引进先进设备,建立起了超国家标准的实验室。
“精密级全消音宝”,具有防震、恒温、恒湿等功能,吸音效果达99.9%,配以其他设备就能测出每台空调的噪音数据。
依据国家最新标准,空调器制热超低温测试能力工况要求是零下7摄氏度。但公司的全自动空调焓差实验室,工况室温竟达零下15摄氏度!而象这样的实验室,一建就是7个!
“技术的日立”不仅体现在公司对设备和技术的投资上,还明晰地体现于对人的培养上。1996年公司员工总共只有1200人,但接受培训的对象却多达2699人次,平均每位员工每年要接受的2次以上的培训。全年员工培训的内容涉及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特殊技能等28项。同年,公司还选派优秀员工到日本进修学习,共有7批100多人次。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造就了一流的产品开发水准。公司创建当年只能生产空调器2个品种,到第二年增至7个品种,第三年新增11个品种,猛然达到23个品种。
当时,交流变频技术在国内外尚属新潮,直流变频对许多空调企业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在这一点上,上海日立做到了。当年公司运用这一最新技术生产的空调,刚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形成国内空调市场难得的“直流饥渴”现象。难怪当时一位对日立能制造出直流变频空调说什么也不相信的空调专家,到公司做一番实地调研后,甚是激动,连说如果所有的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都是这样强,中国的工业有出路了。
公司仅用三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同类企业八年所走的路程!上海日立迅速地成为全国新品最多、机种最全的家用空调器生产企业。
陷入低谷 卧薪尝胆图维新
1997年中国实行经济“软着陆”政策,大力收缩银根,这虽然有利于消除国家经济畸形增长造成的泡末,缓解了宏观环境层面的压力;但是,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力,造成了中国空调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局面,当年的中国空调市场遭遇了“寒冷的冬季”。而随后即至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政府更加坚定了实施保持经济稳定政策的决心,这又使中国空调市场的“冬季变得漫长”。
受此影响,公司在1997、1998两年的业绩受到极大的冲击,整个1997年只卖出空调器18万台,只是上年的六成,经营业绩陷入了低谷。
现在担任总经理室顾问的薛军先生见证了当时低潮时的情景,他回忆说:“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产品卖不出去,钱又收不回来,财务帐面连连赤字,严重的亏损压得公司几乎喘不过气来。但我们并没有退缩,公司痛定思痛,采取了大幅度的调整战略”。
公司首先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从全国市场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实施全国统一价格、重视商场零售、重视外地市场、严格支付条件的市场战略。全国统一价格、禁止跨区域销售的调控措施,稳定了市场价格,制止了低价倾销的无序竞争。日立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幅度在10%以内,远远低于同期国内商品价格20%的下降幅度,这一举措,有效地保障了可观利润的实现,阻止了业绩的下滑。
在有效稳定价格的基础上,公司确立了重视商场、重点开拓全国十六个地区的市场开拓策略。营业本部业务员不辞劳苦、长途奔波,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在苏州、无锡、常州、海门、宁波、昆山、南通、大连、昆明、贵阳等地建立了直销商家。结合1997年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意义,接连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销售重点地区开展“日立凉霸天”、“KC—21窗式空调特价1997销售活动”,使日立空调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福建、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等省市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财务方面则严格支付条件的资金回笼策略,有效地从源头上杜绝了坏帐的进一步发生。
孙中敏副总经理当时分管公司的售后服务工作,他在回忆当时公司是如何扭转亏损、走出困境的经历时,特别强调说:公司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弱化售后服务工作,在运作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确保了整个服务体系的运转。公司将技术服务中心改制为用户服务中心,工作重心由技术维修转换到用户服务上,更加强调了直接面对顾客的服务概念上。以服务中心为一级、各地分中心和地区维修中心为二级、各地特约维修站为三级的全国维修网络。公司的维修网络1997年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99个大中城市,在1998年发展到25个省、市、自治区的105个大中城市,维修站为370个,基本覆盖了公司产品所销售的地区。
作为公司生命的产品质量在当时依然得到了加强。公司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时期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为加强“质量是企业立足之本”的观念教育,小岛总经理在公司中倡导开展了质量“999”活动和“JIT”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的合格率,降低了材料成本和产品的库存,这些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成果被评选出来,并受到公司的表彰。
当时分管技术和制造的大庭副总经理还引进日立的质量管理方式,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拾落穗”活动。 “拾落穗”活动就是在企业管理上,把所有的利润、成果都装在车上。按照“拾落穗”活动要求,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了质量,与之有关的制作者、设计者、质检人员、巡检人员、零部件采购人员及相关负责人根据图纸、ISO9001质量体系、工艺要求等当面提问、查源寻根,探讨解决方案,而一旦查到责任人,无论是谁,一律受罚。、
暂时的困难并没有削弱技术开发资金投入的强度。1997年,公司除对原有的11种产品作改进外,新开发出13种产品,其中包括了代表空调器最高水平的完全直流变转速空调器、遥控型窗机及得到良好市场效应的2匹分体落地柜式空调器。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公司专业从事技术开发人员只有30余人的现实情况,公司审时度势,转换技术开发思路,采取“请进来”(将日方的技术开发人员请进来)和“派出去”(派公司技术开发人员到日本去)的形式,联合开发,加快了新品种的开发的速度。1998年,公司产品品种增加了100%,达到46个品种,这其中凝聚了技术开发人员的多少心血、多少智慧啊!
为了在尽快摆脱赤字的阴影,寻求利益的黑字化,公司加大了经费控制和降低各种成本的力度,已经回国的前财务本部长加藤先生和财务本部对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加藤先生回国前的送别会上,小岛总经理深情地回忆起了97年的艰难情景,并特意在致辞中列举了97年以来逐渐改善、最终达成公司赢利的财务数据,这些数据也正是当时公司全体员工在困难面前不懈奋斗的真实记录。
“苦心人,天不负”。所有的一切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公司在两年业绩下滑之后即步入了正轨。比起所取得的业绩,对于公司来说更为珍贵的是大家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那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是那种在工作中形成的难得的默契,这是日立公司终身享受不尽的。
突出重围 缔造空调新业绩
“阴霾之后终于迎来了艳阳天”。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市场购买力得到了长足的增强,空调器制造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更由于公司顺应市场需求,一切以顾客满足度为基点,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信念,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制定了全新的工作方针,使得公司在历经两年困境之后,终于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在企业从困境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公司领导层的经营思路始终保持着清醒,他们在经过反复论证、精思熟虑之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以大手笔绘就日立空调美好的蓝图、铸造出不凡的业绩。
“工欲善其势必先利其器”。在市场营销方面,公司对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新增营业企画部,以更加积极的对策统筹对外宣传,促使营销活动更具战略性、机动性,更强地扑捉信息、分析情报,更加贴近市场;新增营业管理部,以加强与各分公司、办事处的信息交流,集中对商场、促销员进行管理,做好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地区经理体制,强化主要市场营销力量,建立了销售和服务一体化业务体制,着力开拓和完善地区级二级、三级经销网络。至此公司凭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以重点城市为中心,建立了3个分公司和17个办事处,日立空调销往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竞争能力的增强来源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司在取得ISO9001国际认证的基础上,于2001年实施了2000版的换版工作,上海质量体系认证中心和德国莱茵分别按2000版标准对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确认。为进一步增强日立空调整体的竞争能力,公司对已开发的60多种产品进行了优化整顿,淘汰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迎合市场需求,形成了拥有46个机种完善合理的产品体系。使公司在竞争中,以“系列机种配置全、主力机种技术高”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绩斐然。
公司从日立制作所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直流变转速PAM控制技术,并率先应用到立柜式机种中。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日立凉霸的高科技含量,再一次占领了日新月异的空调技术新高地,使公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目前,公司产品已形成走在世界空调技术前列的先驱变频系列、具有名仕尊贵形象的VIP系列、新近普通大众的实力系列等三大系列,适合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为公司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ITACHI Inspire the next”(日立 未来先驱)企业理念,充分体现了日立空调技术先驱的形象,展现了公司在中国空调行业技术领先的风采。在消费者心中,日立空调成为先进、速度和力量的代名词。
1999年,日立凉霸KFR—28GW/BP、KFR—46LW和KC—25/Y窗式空调、KFR—36GW/BP直流变转速分体柜壁式空调器分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科学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和上海市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98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
2000年,日立凉霸KFR—25*2/BPMT分体挂壁式一拖二冷暖变转速空调器填补一拖二产品空白;KFR—36GW/BP变转速分体挂壁式空调器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学进步奖评审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科学进步奖;KFR—35GW/E分体式单冷空调器获得《中国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公司喜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01年,日立凉霸KFR—50LW/BPM变转速分体挂壁式空调器获2000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2001年上海市科学进步奖三等奖和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KF—36GW、KFR—36GW/A分体挂壁式空调器和KFR—50分体落地式空调器获得《中国节能产品认证证书》;日立凉霸、小凉伴空调器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免检产品证书。
一项项成果、一串串荣誉,寄予着日立凉霸人的希冀、蕴涵着日立凉霸人的热望、凝结着日立凉霸人的心血,同时也代表着社会对我们所有付出的肯定,这才是日立凉霸人梦寐渴求的东西,这才是日立凉霸人最为难得、最为珍贵的东西。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是公司取得今日成绩的有力保障。为提高员工素质和改善年龄/文化层次,公司制定了年度大学毕业生录用计划和旺季劳动力使用计划,积极引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合理配置生产劳动力,保障了公司经营、业务、旺季生产的需要。目前公司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共251名,占在职员工总人数的21.3%。
公司持续开展了JIT即时管理、质量“999”、三定管理,从1999年到2001年设备的停机率由5%下降到0.9%再降至0.76%,材料成本同比降低12%、4%、5.97%;生产效率直线上升,最高单月产量从57,446台直攀70,283台。
回报社会,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是公司秉承的一贯传统。1998年长江中下游省市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区许多儿童面临辍学。1999年公司出于爱心、一份对社会真诚的衷心捐资25万元人民币在江西省五通县建立了“五通日立凉霸希望小学”,让200多名儿童获得学习的机会。在这以后的几年里,公司始终关注希望小学的建设,每年捐资捐物。公司出资举办了上海小学生“日立凉霸”美术大赛、赞助“日立凉霸”杯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赞助“日立杯”中国职业围棋混双赛、捐款上海市癌症俱乐部。一件件、一桩桩的好事,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日立凉霸真诚为社会奉献的真情。
8年的岁月如果一一细数会成为一部鸿篇巨制,这里所述仅是鸿雁一瞻。2002年,公司成立了《公司十周年史》编撰组,这部书将忠实地记录公司的成长史实,成为对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长久纪念。
随着中国加入WTO,整体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家用电器行业将面临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公司为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上海日立电化机器有限公司实现了合并。两个公司合并的成功,将有利于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大在白色家电产业领域的综合优势,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客观环境的残酷性不容忽视、形式依然严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机遇、希望。只要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同心同德,不断开拓创新,公司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面对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坚信日立凉霸和日立好用的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
撰写此文时,正值公司总经理小岛正义先生——这位亲手缔造公司的创业者即将离任的日子,面对自己注入心血的企业,他有太多的不舍;面对与已并肩战斗的同事,他有很多的不忍。八年的风风雨雨、八年的坎坎坷坷、八年的喜怒哀乐、八年的功过是非,都已成往事,在他眼中戛然而止。
令他欣慰的是当初还是从前的当初,现在还是从前的未来。面对这位我们曾经的领导者,面对这位即将跨入古稀之年的日本老人,让我们郑重的道一声:“你,辛苦了”(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