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以为在北京务工的外国人主要是做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外资在华投资范围的扩展,越来越多的“洋打工”们不再仅仅是单纯在外企扮演总裁、总监等“ 老总”级角色,他们已经从高级职业管理者阶层往中层管理、甚至普通员工的方向拓延,领域也由原来的电子、经贸、食品等行业向物业、酒店、家具、装修等服务行业扩张。
“洋打工”觊觎中低端职位
不久前,北京佰仕达物业公司总经理叶沛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发展面临最大的困境是:外籍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叶先生这翻话绝不是一句空谈,他道出了一个事实:目前,北京市有许多外资物业、装修、家具公司大量聘用来自不同国度的外籍员工开展销售和市场拓展及售后服务等业务,尽管这些职位并不需要更高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中国本地员工也不是不能胜任或者能胜任的国人不能满足职位的需求,但是这些公司还是宁愿付双倍甚至更多的薪水和提成聘用“洋打工”,这是为什么呢?
老外更喜欢选择老外的服务
原因是这些公司的客户主要锁定在大型外资企业的外籍人员。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北京常住的外国人达到三四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在京工作的老外已达到两万人,办理过就业许可证的有1.8万人。由于他们之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多数,达到85%,这部分人自身就是一群异国方式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在生活上体现在饮食、服装、娱乐、文化上,在工作中体现在公司办公用地的租用、装修及购买办公用具方面。由于处在异国他乡,他们在消费时更倾向于选择有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背景的服务。而这些高薪聘用的外籍员工在争取订单和客户时就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优越性。
最近几年在物业领域异军突起的JOANNA物业公司是由一对中国夫妇创办的,他们麾下的70多名员工均来自不同的国家,对不同国籍的客户提供真正“宾至如归”的服务。由于JOANNA的服务模式确实带来了利润,这种模式被其他物业公司争相效仿,于是,有些既了解行情、英语又流利、(相对外籍员工)工资要求也不高的中国本地员工已经开始失去手中的“奶酪”。
政府也为外国人在华就业提供方便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北京是非典疫区,来京就业的境外人员并不多。但是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大引进国外人才智力的力度,政府有关部门业已制定出更清晰、有具体指导作用和可操作的外国人来华、来京就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改进了外国人就业管理的运作流程,给外国人就业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而在上海,非典时期来沪就业的外国人不降反增。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今年4月份境外人员来沪就业人数仍呈大幅上升趋势,已办手续5456人次,同比增加43%,其中外国人新办就业证的,同比增加33%。从去年12月开始,上海市劳动保障局网上办理境外人员的就业申办手续功能已开发成功,目前单位使用境外人员需办理的就业变更、年检(包括填表、审核、批复)等手续,办理过程中双方查询、反馈、印证等互动程序,均可在网上全部办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华、来京工作。这些“洋打工”精通外语,有很多还参加过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对国际经济环境十分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工作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对国内的同业人群已经开始形成冲击,加之越来越多的“洋打工”们已经从高级职业管理者阶层往中层管理、甚至普通员工的方向拓延,国人要保住饭碗尤其是高薪岗位,恐怕需要培养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