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造神运动应该休矣
国富卓越
近来,人们对海尔的质疑很多,大小媒体纷纷介入,海尔一时成为最近半年来的焦点,张瑞敏表示“通过实际行动予以回答,我们成功了就意味着别人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失败了别人就是正确的”,表现了少有的沉静,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成熟。
到目前为止,关于海尔的话题似乎逐步平静下来,不过,这一“海尔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和总结。自2001年底美国一家知名媒体质疑海尔利润之前,国内媒体和各类专家都对海尔是一片赞誉声,海尔逐渐成了中国企业的一座神,说得夸张一点,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要去海尔参观学习,海尔的一切,如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流程管理等等几乎成了中国企业的“圣经”,因此,海尔自身的培训、接待参观者和各类研讨会不仅成了一道青岛乃至中国企业界靓丽的风景线,而且成了海尔的又一个收入来源,并就此成就了一批海尔的研究者。然而,这恰恰是我很早就担忧的事,也使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在我国,每个时期似乎都少不了学习的偶像,海尔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界的偶像。
当我们把某个人物或某个事物视为神灵的时候,它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人的榜样,就不会再有错误了,也就认为它不再会犯错误了,而它自己可能也就逐渐认为自己是不会犯错误了,而每到这个时候,它往往也就危险了。当一个企业承受着“永远正确”的光环时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它不可能不犯错误,除非它真的是“神”。
成为“神”最危险的是,当光环突然消失的时候,它失去的会更多,其中不仅包括许多外界的信任,如银行、投资者和媒体,而且更可怕的是内部员工的信心和凝聚力,这就是“神力”消失的两个效应:
一个是内部效应。在外界各类人士(特别是媒体和学术界)的长期“追捧”下,企业中的员工会被内部宣传体系提供的外部信息所蒺藜,从而产生自豪感并会变成难以言状的主动性和凝聚力,他们会认为我们是这个世界的榜样、是经济领域最出色的。一旦外界变换风向,如果这些员工能够接触这些信息的话,这些信息(无论真假)都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已经建立起来的信心发生动摇。
一个是外部效应。人们以前听到的众口一词是海尔的正面消息,一旦有了一些消极消息,即刻就会引起人们的猜测(不仅中国人有这毛病,全世界都一样,美国人比我们还希望看到更多的背面消息),媒体也会更感兴趣起来(这是全世界媒体的特点,不能怪他们),而且这种消息的传播速度比正面消息不知快上多少倍!这对企业的消极影响和杀伤力都是难以估量,不仅形象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而且可能导致银行、投资者等各界的连锁反映。
这就是人间之“神”的悲哀,而那些不被人们注意、远离人们“眼球”的企业往往日子过得比较潇洒,而褒贬一直都有、总是经受人们不同评说的企业承受能力则往往是最强的,他们总是在人们的批评和不在意中争取到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和抵抗力的增强。
做企业毕竟不是做明星,更不要力图成为神,不要总是一幅受了多大委屈的样子,不要动不动就把批评者视为要“毁坏名声”,要认真对待别人的评价特别是批评,不要期盼外界给予平常心,外界是不会有平常心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沟通,之所以“海尔事件”搞得满城风雨,重要是海尔被“神化”已久的缘故,如果以后人们不再把海尔视为神明,而海尔自己也学会了不再是神灵的生活,勇于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我想,那将是一个更加有前途的海尔!中国的企业也将是更加有前途的群体。而经过”海尔事件”的洗礼,我们的理论界和媒体也将平静下来,也将不再相信在中国的企业中有”神灵”的出现,当然,我们也希望不要再塑造出更多的”神”来。
为了中国企业的健康成长,中国企业界的造神运动应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