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应届大学生毕业生,你正被谁抛弃?

写下这个题目,我自己倒吸了一口冷气!
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一方面看到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客观地讲,部分企业甚至是拒绝接纳应届毕业生。这种矛盾,到底是什么原因所造成,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是的,现在从大众媒体的报道看来也好,还是从网络媒体看来也好,四处充斥着对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不满甚至不屑的评价,给他们的正常就业,健康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到底是谁在抛弃曾经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呢?这是一个应该被社会各界严重关注的话题。因为,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抛弃他们,我们将失去明天,失去未来。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各个层面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做个分析。
首先是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变得越来越狭窄,是这个变化的世界抛弃了我们。但是,我们依然还用一成不变的眼光评判变化的世界。
现在大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纵深发展开门办学,过去精雕细刻的艺术变成了流水线作业。而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由于大学年年扩招之后,作为大学的基础设施,软件硬件条件都无法迅速跟上的情况之下,有的流水线都是不合格的。前后对比,前面的是艺术品,后面的是工业商品,甚至还有不合格品,哪一个更有价值,这是十分容易判断的。但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原来的精英教育时代的思维惯性影响,还解不开那个“怀旧”情结,更放不下面子,去做一些自认为难以想象的所谓低下的,被人瞧不起的工作。而这一切,作为利益驱动的企业,并没有完整的考虑这些影响要素,而是水涨船高的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将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对比,发现现在的学生一是浮躁二是动手能力差,更有企业就明确的提出来不招应届毕业生。网上比比皆是对现在大学生的评价就不难发现,作为新出校园的学子,面对的责难实在是太多,这一方面加剧了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负面看法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从众心理,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对学生也越来越不利。
另一方面,从学校刚刚踏入社会的学子,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样就在无形中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前几年还热得发烫的专业突然变得跟冰棍一样。专业不对口不说,而且还要求有工作经验。作为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要求工作经验表面上看起来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从中也折射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生从进入大学那天开始就应该有一种就业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以及动手意识。但是,从小学到中学,老师灌输的东西差不多几千年一贯制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没有想过大学生也可以考虑去做工人,想到的都是如何不参加直接劳动,想的都是坐办公室的工作,结果就搞成了学建筑的不去工地,学机械的不下车间,动手能力更是每况愈下。相反的是,新鲜人和自己的师哥师姐相比,不比敬业精神,不必学识才干,而是去比工作环境条件和待遇。
第三,作为企业来讲,请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确有很多风险。企业在请回来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后马上要对其培训,使其能够适应胜任企业的工作,但这个过程,作为新人是没有给企业产生效益的。当然企业为了提高新人的适应能力还会投入很多资源以支持培训新人的工作,这些投资是在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如果新人能够在胜任工作后能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让企业的投资看到一些回报就不错了,关键是这些人接受了公司的培训之后,工作基本上刚刚熟悉上手,就开始给企业提待遇要求,或者说就提出要辞职考研或者怎么的。这种情况一般就在一年内发生。这样就让企业感觉很受伤,因为企业基本上还没有看到投资回报,更有甚者更将企业当作解决户口档案的跳板,纯属恶意就业,这样对企业的各种资源更是一种浪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应届毕业生普遍的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在工作岗位和待遇要求方面提出了与其实际素质和能力不相符合的要求,往往是眼高手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但是却期望能够在进入企业后马上就可以走上核心岗位,这种定位显然是企业无法接受的。有鉴于这些情况,采用有工作经验的人相对来讲比较实际,企业当然就更乐意选择有经验的人,而不是“毛病多多”的应届毕业生。
第四,作为学校方面来看,高校的近年扩招,软硬件条件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完全跟得上扩展的规模。直接导致了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下降。在众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中的求职简历中错别字连篇的情况不在少数,这说明近年来的大学生素质方面的确是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我们认为这近年来包括国内排名前列的大学也在不同程度的在各种办学模式方面扩大影响和存在,更不用说那些民办学校和那些本身实力并不怎么样的学校也在拼命的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势必稀释本身也是有限的优质生源。加上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很多知名教授忙于下海走穴,投身于对自己收益有好处的各种会议或者各个顾问公司之间的各种形形色色的讲座和管理顾问的赶场的活动中,更加剧了高校学术资源的稀缺。学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原来的学术效益和社会责任也逐渐从教授的良知中变得越来越稀薄。当然,学校在利用国家投入的大量的各种资源经营学校的时候,也并没有完全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投入恰当的合理的科学的资源,将各种学术资源的配置市场化,虽然有的学校有改革的决心,但是还有众多的学校还在观望。中国的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将会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将使高校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和社会的实际期望越来越远,直至矛盾的不可调和。关于中国高校的MBA教育方向就完全说明了问题。中国的MBA在国内的受认可程度不高,其原因就是高校办学没有考虑中国的国情,而是仅仅引进了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而不是吸纳MBA教育的实质性的东西。作为MBA的消费客户,同样是企业肯定对MBA有挑选的权利。如果一个市场化运作的项目不考虑市场的状况,那是必死无疑的。我想,这是常识。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生不被社会所接纳,学校所承担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
第五,从媒体的报道导向来看。由于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比较偏重于学生就业难的单方面报道,没有更多的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和企业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报道。从而使公众所获取的信息不充分,不全面,不完整。由于公众的从众心理夸大了对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的严峻程度的认识,扭曲了事实的真实状况。同时,媒体也仍然在使用过去的传统的观念来判断当前的形式,从价值取向上变相的支持了应届大学毕业生们目前的就业观。还有媒体习惯于炒作跟风的习惯也使更多的媒体被卷了近来,将一个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正常问题越闹越大,而且还没有一个完全负责的媒体对这些认识作一个全面的引导,致使当前的这个话题被越炒越热,增加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助长了企业挑三捡四的,人才高消费和学历崇拜的不正常现象。
第六,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政府正逐步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型,但在这个过度期内出现的这个问题,并没有能够正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唯一可以见到的就是由国家劳动人事部部门在各地举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人才招聘会。甚至不惜拿出政府的一些职位,甚至是一些政治资源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比如说凡是去西部地区的学生就可以在招考公务员的时候优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一些非常表面化的东西,不从系统的角度去协调各方面的去做结构性的调整,这个问题只是会越来越严重,直至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首先,政府在政策层面上依然放不开,教育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校的办学模式僵化,转型缓慢,无法适应社会转型期的人才需求。一方面,逐步获得解放和自主权的高校希望能够尽快将现在的资源,获取利益,且不惜竭泽而渔式的拼命向各个领域扩张,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教育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才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才导致社会对学生的批评甚至拒绝给他们提供机会。高校的市场化运作,应该说是一种趋势,但是,作为政策的制定者的政府若不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那明年的形式只是会更加严峻。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整和现在的散乱差的学校资源,培养出适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以尽快适应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引导公众正确的看待社会的转型,尤其是一个行业和领域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政府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现有的各方面的资源,缓解公众对此类事件的焦虑。
总而言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牵涉到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问题,它比前几年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更为棘手,更为麻烦,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理智的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政府在推动引导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校方尽快的改革现有体制,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顺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加大高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仍然是当务之急。作为学生家长和学生更应该客观冷静地看待当前的形式,在就业观念上尽快的适应和调整当前的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并努力的去争取每一个就业的机会。
希望着,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不要看到我们的知识被贬值,我们的人才被埋没,我们的真知被伪科学淹没,我们的良知被金钱所腐蚀。盼望着,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成为明天的社会栋梁,我们的企业能够更理性的看待当前的大学生的现状,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
希望着我们的天之骄子能够对自己准确定位,充实自我,重拾信心,努力赢得自己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