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在我国近代应该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大学生的工作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从一而终的,也就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需要”,因此自我的生涯规划是无从谈起的。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体制的建立、完善,自主择业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尤其进入WTO以后,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因此我们中的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们未来的问题了。笔者因工作关系,有较多的机会接触、感悟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例,因此在这里,先抛砖引玉来谈一下生涯规划常见的方法和一些经验。
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常规的生涯发展周期和自然生命发展周期(见下图)
在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条发展曲线,一条是我们自然生命发展曲线,另一条是我们职业生涯发展曲线,我们的职业状况和我们自然的体力状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第①阶段: 职业初期,18-30岁,从工作中获得实际体验,创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基础。体力充沛。
第②阶段: 职业中期(发展或转型期),30-45岁左右,处在一种职业发展上升阶段,也许已成为管理者。此阶段也是积累财富、成家立业生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还可能是重要的事业转型时期,即重新评估自我,在天时地利人合的情况下,转行或创业。此时依然是体力精力充沛。
第③阶段: 职业后期,一般45岁以后,事业发展达到顶峰,并开始趋缓,体力渐弱。最后准备退休。
——-
从上图可以了解到,25-45岁是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目前中智的雇员大都是属于这个时期,年富力强,会面临很多职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以下就几种我们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借助一些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做一些分析
二、对我们目前状况做一个“盘点”——决定:留任VS离开?
请看下图(该圆锥图出自于国际企管顾问、麻省理工MR. E.H.Schein教授)。在这张图中,不同的椭圆代表了在一个企业中的不同的管理级别,越向上当然是职位级别越高,在同一个椭圆上代表职位级别相同,但工作职能不同,如HR主管、市场主管、生产主管、销售主管等。根据图中直线和箭头的方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有三种可能的发展趋势:
1、 向上发展,可以沿着椭圆边上的直线向上。比如在市场部门,荣升为市场主管或市场经理;
2、 横向发展,如果没有提升的机会,也可以在同一椭圆内(同一级别)向别的部门发展,扩大工作领域,增加工作经验;
3、 在椭圆中心向上发展,这是一种微妙的发展。比如说,有2个人同样在名片上属于部门主管,是同一个级别,但他们可能跟椭圆中心(管理层)的距离是有远近的,即有人能更多得到领导的器重,除了具有一定的管理地位外,还能得到一些专门的特权或特别的培养或知道一些特别“组织机密”等,因此这种机会是更难得的。
——-
盘点我们目前在公司的现状,是在图上哪个位置上,有哪些可能的机会呢?是否值得争取和等待呢?
总之,通过我们评估现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做出留任VS离开的决定。如果选择留任,则需要:设定发展目标——做出计划——实施行动——评估、修正计划——再实施行动。
三、如果选择离开,则如何重新定位?
方法很简单:首先自我因素分析,其次外界因素分析,最后找到内外因素的结合点,得出我们可发展的几个选择。
如何做分析?可以参考以下表格。
1、 自我因素分析表:
通过对表格最右边一列的空格填空,并归纳出各选择的优先顺序,我们可以清楚地整理出我们最适合的行业和工作了。不过这只是根据自身条件得出的,接下来,我们还需分析一下在外界的可行性。
2、 外界因素分析
关于外界因素的分析,信息的搜集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媒体、网站、人才市场、行业人士、咨询顾问等一切可能的渠道来全面了解不同的行业、职业发展和人才供求关系等情况。总之,我们了解信息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
3、 结论和定位
综合比较对照自我因素和外界因素,我们就可以具体得出未来发展的方向了。根据我们的成就动机、心理素质条件、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家庭的条件和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我们的未来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
1) 最常见的是跳槽,找到适合的工作。(找什么样的公司和工作,可参考上面已经分析的结果)
2) 转型。近年不断涌现了一些新的行业和职业机会。如职业指导师,国家劳动保障部专门制定三级认证体系,通过认证,不仅可去人才机构任职,也许还可以开个生涯策划工作室呢。
3) 自由职业。原先只有秘书、会计、翻译等初级或技术工种有这种需求,近年随着政策支持和企业成本的考虑,高级人才出租也成为一种可能。但技能一定要过关,否则没人请你。
4) 创业。成就动机很强、能力强、同时有资金、技术、团队、人际支持就可以尝试自己雇佣自己了。
5) 出国留学或全日制继续深造。如果对未来有很好预期,愿意冒未来的就业风险,可以采取这种比较纯粹的个人发展的方式,不过对独身的人可能相对容易一点,对有家庭的人来讲,可能要考虑更多一些。。。。。。
如有不清楚之处请详细查阅51JOB文章或中智视野2003年2月号。email:hwqiansh@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