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卖猪肉”的事对公众来说一点儿不新鲜,但如果卖猪肉的人是北大才子,这就具备了新闻炒作的几大基本要素。也许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关键时候,陆步轩的新闻一经发布,就在全国范围内“激起千层浪”,立刻引得各层各界人士的关注和争论。
有人认为,“北大才子街头卖肉”,虽然这是陆步轩个人的不幸,但却是社会人才使用理性化进程中之大幸,本应该成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北大出来的人没有找到好的工作以致沦落到街头卖肉,这是企业人才使用效益最大化与个人选择双向互动的结果,恰恰说明了社会人才使用制度中双向选择的纯净度越来越高,企业与个人都越来越理性和成熟,这种社会自生自发的理性制度不应该因为卖肉者是“北大才子”而受到质疑。
勿庸置疑,该观点的确代表了中国许多人的看法,他们已经为今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上街擦皮鞋、卖猪肉、扫大街……而欢呼雀跃了,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中国人才市场机制建设的成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国民素质的巨大提升。然而,笔者始终无法与之同庆,因为我想起了80年代教授卖茶叶蛋的故事。
可是,既然这些人自认为很理性地解剖了“陆步轩现象”的意义。那么,笔者当然也需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释自己的心情。
人才是否等同于企业人才?作为企业,其最大的经营目的就是让资本的投资收益达到最大化。所以,在招聘人才时,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是该人才能否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陆步轩是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中文系,其中,无论应试教育有多少问题,能考上北大本身就是智力成就的一种证明。然而,在这个以企业为核心的公司化社会里,大多数的人逐渐把对人才价值的判定局限于对人才的经济价值的评估上。显然,陆步轩的价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企业对人才价值的判定,正如他自己说的“还是喜欢研究语言,尤其是对方言很感兴趣,我最适合去做编辑词典的工作。”其实,对那些攻读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子来说,毕业后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成为一件难事。毫无疑问,他们的知识技能、所能创造的价值很难用经济学数据来量化,换句话说,他们的一技之长很难有地方发挥。所以,假如让钱钟书先生现在到企业求职,相信结局比陆步轩更惨。难道,这不是社会人才使用理性化进程中之大不幸?
有人又会说,“陆步轩连某些基本的能力都缺乏,当然无法称之为人才。”不可否认,目前,求职者应聘工作,沟通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无疑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就是“高才生不等于谋生能力强。”然而,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是否因为发展经济而急功近利,忽略了为某些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否只为那些善于包装和表达自己的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目前,市场化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逐渐的构建人才市场机制。然而,不把所有的人才纳入整个人才市场机制去,让市场去选择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利用人才,势必会造成人才配置的巨大浪费。“陆步轩现象”的出现,向我们敲响了这方面的警钟。真正的人才,特别是社会人文科学的人才很可能埋没。
可以说,陆步轩多次未能成功寻找到工作,有着他自身的原因。但这并不等于社会对人才的使用达到理性化。反而,可能是走向另一面。也许有一天会出现“硕士生街头捡破烂”的新闻也未可知。(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