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利己性导致了集体不经济,还是个人利己性有利于实现集体经济,这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持不同意见的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会拿出充足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根本,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管理。管理是一把双刃剑:“舞”的好了,造福世人;“舞”的不好,那就是罪恶。
一、个人利己性的内涵
个人利己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能从中找到动力来源。它是指在社会规制框架内,追求个人自我利益的满足。个人利己性推动人们永远是趋利避害,追求快乐。
个人利己性的表现具体来讲包括:
1、人们都会主动从事满足自己、令自己快乐的行为。如果勤奋工作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享受,那积极主动的工作会是显而易见的。
2、人们都会主动采取能够减轻自己痛苦的行为。当下属被强制接受一种制度时,表面上的迎合和背地里的我行我素就是下属所必然采取的行为。
3、当两种行为同样带来痛苦和怨恨时,个人利己性会促使人们偏向于带来较小痛苦的行为。胡萝卜加大棒让人难以忍受,消极怠工的抵抗其实也非人们所愿。但消极怠工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报复的快感,这时工人表面上的懒惰和不负责任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众多的管理者将个人利己性视为洪水猛兽,视为集体不经济的真正根源:下属的损公肥私来源于它;下属的怨声载道、永不满足来源于它;下属的偷懒懈怠同样来源于它……因此管理者制定种种制度、采取种种措施去纠正它甚至试图消灭它。
二、集体不经济的实质原因
人的利己性促使人趋利避害,若人的这种利己性受到压制,必然会激起人的抵抗。现阶段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的利己性,与人性相悖的管理导致了集体不经济。具体体现在:
首先,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控制欲望,认识不到拥有权力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下属,促使他们自我提高,在帮助他们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获得自我实现;反而利用权力压制下属,寻求个人私利的满足。个人利己性必然会促使下属采取消极抵抗和公开对抗等行为来表现不满,并求得自己心里的平衡,由此产生集体不经济。
其次,现阶段管理把下属当成实现集体目标的工具。个体利己性决定了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下属要努力工作,是因为工作不仅会给整个集体带来利益,更会带来自身利益的满足。而管理却没有善加利用个人利己性,把下属当成工具使用就会采取强制、控制、惩罚等手段,必然会引起反抗,导致集体不经济。
最后,现阶段管理忽视了制度的实质是集体的契约。制度一般由精英者们制定出来,然后通过权利强制执行。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后果,一是下属的利益和要求可能在制度中得不到体现,违背了个人利己性,调动不起下属工作的热情;二是不尊重下属,忽视了下属的主体性,必然会引起对制度的抵制。这也会导致集体不经济。
由此可见,并不是个体利己性导致了集体不经济,而是现阶段的错误管理与人的利己性之间产生了矛盾,由此导致了集体不经济。
三、实现集体经济的途径
既然个体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那实现集体经济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现有的管理理念,顺应并引导个体利己性,从而调动起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实现集体经济。
首先,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管理的本源来自于集体中众人对少数人的委托,管理的实质应该是服务。因此管理者要考虑到集体中下属的利益,运用所拥有的权利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这样才能调动下属的工作主动性,同时管理者也会得到自我满足。
其次,管理不是通过制度来消灭个人利己性,而应该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利益和目标。因此制定制度应该是众人的事情,只能在充分讨论、协商、说明、吸纳、说服的基础上产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众人的利益,才能得到顺利贯彻实施。这样的制度一旦生效,就是每一个人对集体的公开承诺,此时遵守制度就会成为众人的自愿行为。
最后,集体是抽象的,个人是具体的。集体追求每一个成员的健康发展,它是为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服务的,不是为个别人,也不是为一个抽象的集体。因此管理要规制和引导个别人的利己性防止伤害多数人的利益,善于处理集体中个别人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集体中众人利益总和的最大化,集体经济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要想实现集体经济,必须认识到个人利己性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管理中充分利用个人利己性。愚公之所以移山,就是因为愚公的个人利己性,移山会造福于他及他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个人利己性的巨大能量。我们在管理中也必须认识到个人利己性的重要性,在管理中加以引导,保证集体经济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