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验与科学
二、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三、管理学与管理科学
四、教育学与育人科学
五、文明管理与原始管理
六、原始育人与科学育人
七、管理与经营
八、管理的能源换代与再换代
九、非大和谐管理与大和谐三全管理
十、企业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一、 经验与科学
在原始人类社会的二、三百万年里,生存竞争是社会的大主题。蛮荒、蒙昧的原始人只能从经验中学习;由于没有科学,社会发展极其缓慢。进入文明社会,阶级斗争成为阶级社会的大主题。但作为阶级统治基础的,是剩余产品的生产。所以,科学即使在生产活动中发生和进行,也是服务于阶级统治的。但毕竟,科学不断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由于有了科学,人类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革命意识渐醒,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
经验从实践中来,科学在实践中产生。所以实践是经验之母,也是科学之母。但经验是实践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则是实践与必然性相爱的结晶;经验与科学是同母异父的兄妹,由于不同父,兄妹俩便有了距离。经验为兄,科学为妹,历史便一直上演着兄欺妹的悲剧!现代好一些,但悲剧并未根除。
人们总结经验可以获得理论。理论包含的必然性因素多一些,如能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不断排除不合理的偶然性而趋向科学。而有人研究理论,并且创造新理论。科学则始终以实践为标准:从实践始,到实践终,并在实践中波浪前进螺旋上升。科学永远以客观真实事物为第一对象,其理论研究也不例外,所以科学永远是实事求是的。而单纯通过研究理论来获得的新理论,却很容易成为虚事求非。当然,科学也要表现为理论,但这个“理论”只是表现形式罢了,科学才是它的内容实质。所以理论也并不等于科学。科学是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真实的结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探求和应用的过程。科学离不开经验,但科学绝对高于经验。经验也可能是科学的,因为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经验并不都是科学,因为并非所有的偶然性全部都包含着必然性。现实的情形是,人们在珍惜宝贵经验学习有用的理论的同时,经验至上主义和唯理论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而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恰恰成为这种桎梏的保护伞。为要强国富民、兴我未来新中华,就不能不深入研究经验与科学的关系。既要珍惜经验,又要尊重科学,把经验发展为科学。而珍惜经验的有效方法是分析鉴别经验,有用有弃,尊重科学的原则是倾心热爱科学,全心全意尊从科学,实事求是发展科学。
经验可以感知,科学却要实事求是、运用理论思维去获取。实事不等于事实。事实可以是存在主义的,一定可以发生经验;实事却是真实的客观事物,有其固有的结构、本质和规律。
这就决定了实事求是的任务是求实、求真、求是!其所得的结果当然要比经验全面、深刻,可靠得多。相反,纯理论研究之所以容易弄成虚事求非,就因为很容易丢掉真实的客观事物这个基础。其所根据的是理论,而不是客观事物,至多也只是别人事实经验的结晶。倘若硬要去“求”,所得的当然难免为“非”了!十月革命“先夺取城市”——这是事实,也是经验。王明学了这经验指挥中国革命,便于工作是“虚”事求“非”!只能造成极为巨大的损失!毛泽东研究“中国革命”这个客观事物,实事求是获得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获得了胜利!领导十月革命的列宁,研究世界革命包括俄国革命这个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获得了正确的结论,自能创造奇迹。陈独秀研究理论,得之可敬,失之可痛。他宣传马列并建党。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但他用一般理论指导特殊的中国革命,根据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却失掉了“中国革命”这个特殊的客观事物。所以悲剧仍然追逐他,并不因为他功勋显赫而放松。王明、陈独秀有个共同点,他们的研究重点——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不以客观事物为第一对象,都不是实事求是,而走向虚事求非了。实事求是,可以从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而悟得,还可以从客观世界整体事物的逻辑体系去获得——靠理论思维去发现宇宙的演化规律。前者归纳总结常能获得科学理论,也离不了理论思维即“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理论制作功夫;后者运用理论思维的原理。而只要遵从科学,理论和原理可以同样宝贵。
二、 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北京有个“中国科学院”,又有个“中国社会科学院”。两院如此并列,是极不恰当的。各省市有“科委”,又有“社科院”,“院”与“委”如此并列,同样是极不恰当的。在中科院和各省市的科委,竟然找不到社会科学的主研部门,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已从中科院和各省市的科委划出——实质是把“社会科学”从“科学”中划出,使其独立于科学之外又与科学同级并列。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社会科学与科学并列,造成了逻辑扭曲!严重的是,这种逻辑已经习俗化,渗透到行政、企业等各部门!其后果是,社会科学已被自然科技全权取代了!现实中往往已被化为乌有!因为把“社会科学”从“科学”中划出易,而要把“社会科学”与“科学”并列却是不可能的,结果就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了!事实是自然科学高速发展,社会科学有影无形(且莫欣喜自然科学的这种“高速发展”,实际上,这种“高速发展”正是未能“更高速高质发展”的原因。),人们不能认知真实的人机关系,人被机器同化,理论思维能力萎缩,不能认识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的病根了。生活在逻辑扭曲的世界里,人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这是一种科技麻木症,它能使人失去痛觉,以至谈“教育改革”、“企业创新”可以连篇累牍,而要求实效却不能根治学校和企业的问题。
所以,从严格负责的科学态度出发,至低——社会科学家应有理论思维,明白事物都有客观的规定性,软科学不“软”,这就要善用宇宙大和谐逻辑系统:
非生命现象
客观事物 外 因
育 物
育(生命现象) 内 因
教育(管,上司主管为主导)
育 人
(管理) 学(理,下属自理为主体)
※ 管是教的变形,理是学的延伸。“教学合一”为育人。所以管与理
合一是育人。
管理的实质是育人。
显然,教育并非整体事物,育人才是整体的客观事物。教育只是构成育人的一个要素,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合一”才是整体的育人事物。而管是教的变形,理是学的延伸,因此,管理也是“上司主管下属的自理”,即管与理合一而成的整体的客观事物。但是,人类文明社会即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的对象化管理破坏了“合一性”,把管人与管物等同起来了。这虽不合乎管理的科学逻辑,但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规律制约着管理规律。
逻辑是什么?逻辑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客观世界里,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种类繁多的客观事物有规律地构成一定的逻辑体系。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虽然都是人所从事的活动的领域,但其所反映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却都是客观事物,都是合乎规律地存在于宇宙大和谐逻辑系统之中。人只有认识、驾驭、利用他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自造“逻辑”的权力。人造“逻辑”是反自然、违背规律的事,必然自受惩罚。今天,自然科学高速发展,社会科学却萎缩不前,人被机器同化的现象就是证明——但这种“证明”却是常人难以看见的。因为这要表现为后果;而人只能看见科技的现实发展却看不见本应更大发展的问题!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们使用频率极高影响重大的概念。遵从科学,还得请逻辑科学来上课:“概念是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概念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在实践中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概念间的并列关系是指同一属概念下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级钟概念之间的关系。”“科学”是属概念,其下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才是两个同级并列的种概念。因此,作为“种概念”的“社会科学”怎能与作为属概念的“科学”相并列?当然,这是常识,问题却在主管随意性不顾常识,不计后果!难道这也是人类的一种伟大吗?
总之,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一切门类的科学。科学技术也就不只是自然科技,当然还应指社会科技在内。因此,育人科学、当代管理科学也都是科学——社会科学。科学育人、科学管理也都是科学技术——社会科技。发展育人科学和当代管理科学,实行科学育人和当代的科学管理,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国家的科技政策应当而且必须涵盖社会科技。甚至若能认识到位,政策还应向此倾斜!而只要真能实事求是就会明白,根治学校问题、企业问题还正期待着育人科学和当代的管理科学!
三、 管理学与管理科学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是非常重要的知识门类;作为管理科学,却有局限性,虽然它为近、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应对其客观对象具有相当深刻相当完备的认知。管理科学的深刻性和完备性来源于实践的不同层次的科学管理,并且必须运用理论思维去探究。科学史发展的,分层次的。牛顿力学是科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则是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管理史上,相对于原始人类的蛮荒和蒙昧,相对于原始社会的原始管理,夏启的奴隶制、秦始皇的封建制,应当说就已经是科学(古代的科学管理)。因为他们已经成功地用权!都已有力地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效率!——人对“权”的认知已经完全合乎历史规律。至于西方英、法、美的共和制,企业史上的泰勒制、福特制、丰田看板制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当然更是科学(近、现代的科学管理)。因为人类已能充分地用法——成功地实现了以法制权!这种对权于法的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法治的至为深刻的科学意义还不为人们所认知)。但是这一切,都还是对象化“管理”,而并非管理的本相。还正是人被“管理”而难识管理之时!人类文明在经过了特权时代之后,在经济时代到来以及到来之后,科学促发了真正的革命9革命阶级逼人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形成经济发展与革命运动相生相伴的历史画面。罗伯斯庇尔和华盛顿完成了以法制权的历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则创造了实现更深刻的管理创新条件。只是革命时代的政治热情延续久远,人类的科学精神还未能成为主宰。但历史终于发展到了今天——是科学最终解决一切问题的服务时代了!政治当然还极为重要,但其重要性已在转向推动科技发展。奇异的是,实现管理根本创新的条件今已具备,人却依旧酣梦不醒,足见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制造习惯势力的魔力真是太大了……
服务时代需要科学,科学正在走向前台!——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实际上社会科学也不甘落后;只是这种不甘落后被淹没在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酣梦不醒”之中罢了。
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陶行知先生。应当说,他对人类科学史业的贡献,即使在其故国人们也还认识不足!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广为人知的功绩是办学,他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完全新型的学校。而他的极为重要的贡献是在育人科学,于是管理科学也深蒙其惠。陶行知先生的超级什么整体论——“教学合一论”——已成为管理科学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踏给了管理科学极强大的什么活力。
不错,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伟大就在于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发明,能创造。也的确,对象化的“学校教育”和对象化的“管理”就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但是育人和管理却都存在于人的“伟大创造之前”,并且是整体的客观事物,是大自然“合一性”伟力的体现,是二、三百万年的历史长河!应当说“合一性”管理和育人才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的主流。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只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阶级对立才产生了对象化的“学校教育”和队形化的“管理”。而人在感觉上竟是“悠悠五千载”!其实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人不应该矮化自己,不能屈居于一个历史阶段而看不见历史全貌,人应该站直了腰板,总览历史长河,看清变化,看请历史走势!决不为经验所束缚!所以这种“对象化”的经验,不应该也并不能抹杀育人和管理这两个“合一性”整体的事物存在(那是二、三百万年的史实),不应该也并不能代替育人科学和当代的管理科学。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陶行知发表了《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等专论,为育人科学和当代的管理科学恢复“合一性”整体活生命的育人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武器。从宇宙大和谐逻辑系统可以看得明白,育人是生命现象,由“教学合一”而成;而管是教的变形,理是学的延伸,所以管理也是什么现象,由主管与治理“合一”而成。育人和管理都应是“”整体的客观事物。实际上也是学校专门育人,企业在用人中育人,企业管理就是企业育人的同义语。至于二者的相承性,则可以追溯到企业的芽体——手工作坊。那作坊里的师傅是教,也是管,是主管;徒弟是学,也是理,是自理。那时的学徒,基本上是服劳役。挑水、做饭,甚至倒尿罐,难得有教;徒弟学手艺凭灵性偷看偷练,靠自理——当然是在师傅的影响下的自理,所以又是合一的统一的。这种管于与理的客观的“合一性”体现企业育人的什么实质。而在人为的组织结构上才是“对象化”的,所以这种手工作坊是“合一性”到“对象化”的过渡态:管理结构(生理结构)的“合一性”到管理结构(生理结构)的“对象化”(“化”到管理结构为组织结构所取代)……
自然科技的发展诶企业的对象化“管理”不断提供新的手段,而企业赢利需要“管理”,及时性提高工作效率,则是对象化“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内动力。管理学总结企业对象化“管理”的经验,加快节奏、逼人努力,也确实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时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越来越明显的是,对象化“管理”限制和压抑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企业潜能开发正成为巨大的科学课题。从泰勒时代的“经济人”传统管理,到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卢因、大内等人的“社会人”行为科学,再到巴纳德、西蒙、德鲁克茨的现代管理,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江西同,重决策,突出人性(X、Y、Z理论),在发展到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和网络化、虚拟化经营,一方面既是适应全球化大规模、超大规模企业经营的需要,当然各有时代鲜明的科学内容,同时却也显示了企业管理“合一性”根本拙潜的趋势,直现这个趋势的则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但是管理学的这种“科学内容”与“合一性”趋势存在着人为的明显疤痕,经验至上主义的弊害和唯理论的倾向是明显的。而且至今,人们还将企业的管理结构(生理结构)与组织结构(运行结构)混为一谈!人类五千年文明,包括数百年近、现代文明在内,所积累的是对象化“管理”的经验(其特点是即时有效性)。管理学总结这经验,升华为理论,并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构成人为的组织体系,人工建筑了庞大的企业机器,实现了大规模的时效性;但是着毕竟不是管理的固有结构,个部件严重错位造成了企业生理残疾,因此不能形成管理的固有生命了,不能实现更大的企业效益了!管理的生命五要素,管理学抓到了上司和下属两大要素,却错失了三个能源要素——用权用法顺应历史而背离生命,突出人的制造功能而看不清社会发展,不能认识历史的大机遇;虽知人类心智的力量,却不明其在管理这一活生命中的固有部位!不能准确认识心智的作用了。这就根本妨碍了企业管理固有什么潜能的发挥,企业只能始终处在高风险的危机境遇之中!这种绝大的遗憾是非常不应该的。所以准确反映管理这一客观事物的真实结构、本质和规律,从而根治企业问题,迫切需要当代的管理科学。西方人长于分析和制造,东方民族则善于整体把握,理活生命脉络。管理学是西方人的创造,当代的管理学则最宜东方民族来发明……
生活之树常青,实践总是走在最前头。企业管理趋向“合一性”,有松下的“步一会”,有海尔的“自主管理”。最奇异的是本田,他有一系列趋向“合一性”的“秘密武器”。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宗一郎都是穷人、学徒出身,所以似乎不难解释。海尔张瑞敏是在社会主义国度里做了“自主管理”这件事,他的经验却是“斜坡球体论”?!而本田有如何做得出企业的非家族化、非“私有财产”呢,这该怎样解释?
如今,当代的管理科学直指管理这一客观事物,超悟经验、冲破“理论的覆盖物”,发现了管理的育人实质,获得了宇宙大和谐逻辑系统和管理的基本原理。于是用原理来关照管理史——原始管理、文明管理,管理的能源换代;企业管理——对象化“管理”、“合一性”管理,本题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机制、能源换代与再换代,治标、治里、治本,管理、经营两面一体,市场竞争——“残疾企业运动会”,企业三事……都属于揭示管理这一客观事物全貌的新发现,当时比较接近管理这一客观事物本相的新认识。
四、教育学与育人科学
有人类就有育人。学校教育是在人类文明诞生及其之后。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极其重要的知识门类;而作为科学却有致命的局限性,虽然它为近、现代的生产力发展、科学进步和社会前进做出了极为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是教学论的功绩)。管理学把上司垄断“管理”的经验理论化,强化了下水在丧失自理权之后,仅仅是“对象”了的被动地位;教育学则干脆只以教者的教化为育人。称作 “教育”以 “教育”代育人,不但受教者学而自育的功能和本质属性被否认了,而且作为整体事物的育人概念也被抽空了。当然,管理学和教育学各自都有许多解释(管理学是直述其理,教育学则主要靠教学法——它把教学法包括在教育学之中),似乎可以容纳鲜活经验了;但其根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逻辑关系是荒谬的。尤其是教育学,以教育代育人,终于成为致命的局限性。但至今,教育学大一统的局面仍把人们禁锢在逻辑扭曲的世界里,科学要突破旧习、要摆脱逻辑谬误,难!
但生活之树常青,逻辑的定力是永恒的。人的能动的主观随意性并不能改变客观规律,即使这种随意性已被普及、已被习俗化了。教育学的发展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斗争。教育学的诞生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为标志。但夸美纽斯坚决主张和实施的是民主教育,极力反对体罚儿童。他尖锐批评旧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赞叹人是奇妙的“小宇宙”,“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 夸美纽斯的民主教育坚持了育人的本质。到了赫尔巴特就力主先要去掉儿童的野性,要求采用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手段,实行“管理”,形成了教育学“外塑论”的教育观;而同时代同国籍的第斯多惠则仍主张民主教育,要求把“自动性”与真善美相统一,体现着“合一性”。到了杜威那里,他把民主教育发展到了极端,矫枉过正形成了“儿童中心主义”的“内生论”观点。是伟大的陶行知先生实现了“外塑论”与“内生论”的大统一。他的专论《教学合一》、《教学作合一》,最终形成了“合一性”超级活生命整体论,这是育人科学的发端。且与同时代以及其后,又有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和魏书生等教育家的个性独特的生动实践,形成了连锁发展的态势。
从宇宙大和谐逻辑系统我们看得清楚明白:“教学合一”为育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即能高效“合一”。这就是育人科学——教师的教育是育人的主导方面,学生的学则是育人的主体部分;“教学生学”才是高效的育人整体事物,才能科学育人。而陶、马、苏、魏等教育家的育人实践说明,“教学做合一”就是科学育人。科学育人充分证明了育人科学的生命活力。在苏联,马卡连柯教育流浪儿创造了世界奇迹,他认定“信任”是最高的法律。继其后,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和谐”原则,把帕夫雷什中学办成了科学育人的世界名校。在中国,陶行知创造了生活教育,在黑暗的旧社会办成了一系列全新的学校。在新中国,魏书生运用“民主”原则创造了公办学校的科学育人的宝贵经验。然而,科学育人不能推广,更难普及。原因何在?原因就在没有育人科学。科学育人的卓有成效的伟大实践尚缺乏根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大和谐体系。所以,陶、马、苏、魏做到了的,普通教师似乎无可企及。纵观教育史,教育学能够做到的是:教书、教学生。而育人科学则能够做到:教学生学。
严酷的事实昭示我们,重新和改革必须思想先行,实施科学育人必须有育人科学作为思想基础。没有基础科学,中认经验、理论,则敬陶易学陶难。人会以为,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那是外国的,而且马卡连柯的流浪儿教育还是特殊的。而在国内,魏书生是“神”,可信而不可学。可实际上,陶、马、苏、魏的经验已属于育人科学,已经渗透着科学原理之光。事实证明,只要贯彻育人原理,普通教师也可以做出魏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来。正是“原理明,经验灵”。中不过那时冰山上的火种,不容延续罢了。至今,学校教育的悲剧已经淹得人喘不过气来了。要实施科学育人,就绝对少不了育人科学的力量。
五、 文明管理与原始管理
有人类社会就有管理。但原始社会的管理虽有其质,尚无其形;文明“管理”则形态鲜明而质核极难完善——因为这是一个由历史规律决定了的客观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些人类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和“理论的覆盖物”。
管理能够做功,可以改变人群的性质、状态;管理都有心智、法、权三大能源。文明社会的“管理”具有发达的心智母能源和比较完备的法与权两个子能源,所以文明管理是准“管理”。
原始社会的管理尚没有形态完备的法与权,心智也不发达。可原始的能源——虽然是比较低级微弱的心智、比较幼稚的法、权意识,但其结构排序却是天然合理的。在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大环境里,人的心智形成着法制意识观念和服从权威的风俗习惯。原始公有制之下,管理是一个上下“合一”的整体的客观事物活生命,呈原始大和谐状态。到生产有了剩余,剩余产品为英雄领袖人物所占有。所有制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富人占有奴隶,产生了阶级,建立了国家——为了维持统治,奴隶主阶级必须垄断“管理”,你里成为主人的财富,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只能是被管理的对象了。通过战争,奴隶主还可以只有更多的财富和努力。这时人类文明发生的的社会变化。由于二、三百万年的生产力的积累,到那时发生了突变,变为性质不同的社会了。所有制形成了阶级对立,人民的心智迅速发展,法、权意识猛醒,管理的三大能源全部处在了火山活化、只待喷发的状态下;而充分活化了的是权。权力兴盛,捷足先登,筑成王、侯系列等级,制成文字形式的法制,心智分化——权利心智无限膨胀,充分发展,非权力心智受奴役被支配遭压抑。这样,管理的大和谐状态被打破了,“合一性”消失。“对象化”生成了。统治阶级以权制法制心,管理的生命规律服从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对象化“管理”的人造机器开动了。必须承认,这是社会的大发展、历史的大进步。人类文明社会的特权“管理”就这样产生、形成了。权力文明迅速调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高度凝聚社会力量。社会高度组织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伟大的古代文明。此后,人类告别了蛮荒和蒙昧。人类文明从人类自造的苦难中启航:国家机器运载人类自造的社会苦难向前行进,“管理”的人工形态完备了,生命本质被丢弃——暂时搁置——了。
六、 原始育人与科学育人
有人类就有育人(其实,从南方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原始社会有育人而没有“教育”——“教育”是育人过程中特别强化特别突出了的一个方面(强化到成为育人事物的突出代表了)。原始社会由于没有专门育人的学校,没有从是专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原始育人也就没有对教的强化,不可能发生用教育代育人这样的事情在“社会大学校”中,原始社会的育人这一客观事物呈全天然状态——人在实践中教别人,也在实践中想别人学,教与学是完全平等、“合一”的,“合一”于做(实践);教育是包含在育人之中的。由于没有专门的教师,儿童也是在实践中向成人学,向别的儿童学,也在实践中教别的儿童;虽然原始社会有老人对儿童的教育,但那也是跟儿童的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仍然是育人而非“教育”。所以原始育人的教和学都有育人的性能,即育性。在原始社会,正是教的育性跟学的育性“合一”而构成了育人这一整体的客观事物;教育只存在于育人过程之中;跟受教者的学一样,教育和学都是构成育人事物的要素和部分。用教育代育人,则是文明社会应生产力发展和阶级统治的需要而发生的事情,是在专门的育人学校中发生的,即所谓“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特别强化了叫的育性而弱化了学的育性,儿童成为被教育被灌输的对象。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有了文字,游乐专门育人的学校和从事专职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运用文字材料尽量集人类文明成果于一身,专门地系统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教授培养和训练,“制造”社会使需要的人。这样强化教而弱化学,强化记忆而弱化思考,此长彼消,变化发生了:教学分离!随着效率提高,于是乎育人——儿童的成长发展——也似乎权时教而育成,儿童只是对象,只是受教的材料罢了。所以便来了一个概括:教育!这样,教师的教育就是育人、就等于育人了!学的育性被抹煞,永无学育了(其实教育也永远只是育人的一个要素、一个部分)。这种偏差,真是天灾般严重,而其实却是人祸!但学校教育正规快捷有效,学校教育的经验人见人信。又有教育理论家进行总结升华为教育理论,人更深信不疑了。即使到“教育”弄出关天的人命来,人还是不愿有所怀疑。就连专家学者们也多愿在教育方法上做文章而不肯深究根本。所以尽管权威文章连篇累牍,学校问题还是不得根治。其实,“学校教育”只是原始育人向科学育人发展的过渡阶段。而为什么能够过渡呢?就因为规律永恒,原理是肯定的。经过了夸美纽斯、卢梭、狄德罗、裴斯塔洛齐、第斯多惠、福录倍尔、欧文、乌申斯基等人的卓越奋斗,到了杜威那里,代表着育人本质的民族教育发展至极。这个过程,虽然中途出现了赫尔巴特这样影响巨大的教育家极其有力地来一个反动,但终不能遏止民主教育的前进步伐。
陶行知出现了。他师承杜威却翻一个筋斗。杜威认为“学校就是社会”;陶行知反过来:“社会就是学校”。杜威说“教育就是生活” 陶行知来一个根本改造:“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自己就是真人典范。赫尔巴特有“外塑论”;杜威则有“内生论”;陶行知便有“合一论”。他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始,在实践终。他真切地究其实而把“教授法”坚决地改为“教学法”。教学法虽然被人误解为师生双边活动法,而其实质却是导学法——“不是教书,不是叫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法暂时教与学高效能“合一”的科学育人大法。科学育人在陶行知、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和 魏书生等先进教育家那里,取得了辉煌的实践成果。这些成果都是恢复学的主体地位、强化学育,恢复教的主导地位、优化教育,“主导”与“主体”高效“合一”而育人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教育经验中都包含着科学育人的原理。事实很明白,教育就是教者的具有育人性能的影响作用,学育就是受教者的具有育人性能的学习活动,教者的“影响作用”渗透到受教的“学习活动”之中,教与学高效能“合一”便是科学育人。——但是很难推广,不能普及!因为人们中学经验,不明原理,所以绝难学成!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原理明,才能经验灵。普及科学育人、根治学校问题,必须从重建根本的育人观上做起,必须根本改变片面的教育立场而真正拥有整体的育人立场,并彻底改革教学方法。当然,着很难,很费力。但科学育人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真诚遵从科学,就只有知难而进。科学育人与原始育人的“合一性”原理是相同的。但科学育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科技手段的当代条件下,实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高效能“合一”而育人:课堂导学“三标(大容量高效能快节奏)九法一艺”;课外导行:行为规则化(优良行为习惯化),为全球化大市场的国家现代化事业造就真人真才。着就有了天壤之别!所以真人志士必不会畏难。
七、 管理与经营
企业经营必须有管理。所以企业管理学只是微观经济学。现在我们已经明白,这个“管理”,原只是对象化“管理”。古典管理学派的法约尔认为,经营包含六种活动:技术、营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所以,论定经营大于管理是有理论根据的。但又有论者认为:管理大于经营。这指的是对国家经济的宏观管理。对于这样的宏观管理而言,企业管理当然是只在其中了。而这个“管理”也还是对象化“管理”。
管理的本意是什么呢?
管理的本意,是指构成整体活生命的上下级人际关系(上司、下属各在管理这一整体事物中的特殊地位),即“合一性”管理。这样的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生命的同意语。所谓管理结构,就是企业的生理结构而非组织结构(运动结构)。对向化 “管理”是人们对管理概念的引伸意义,貌似管理而实则有形而少质。管理学从经验来,并不能正悟这些要旨。
实事求是,管理与经营究竟是何关系?
管理是育人,经营是做事。企业必须在经营做事中育人,也必须在管理育人中做事。人与事两面一体,紧密相关,不可分离。而管,是上司主管,为主导;里是下属自理,为主体,主导和主体“合一”才是管理这一整体事物,即超级智慧活生命!只有这样的“合一性”管理,才能管必管严,严而不死;理必理活,活而不乱。已不是“有令必行,有禁即止”,而是“该行则行,该止则止”了。企业管理获得了这样的超级智慧活什么,才足备了根本竞争力,才能科学建设最具活力的法制体系,从而有能大搞有效的技术创新、科技攻关,才能获得锐不可当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管理创新、创新经营、完整“产品”,即为必要的企业三事。如此则企业“解困”、做强、永续经营,便是大有希望的、必然的。
八、 管理的能源换代与再换代
管理、育人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便要制约管理、制约育人。管理的三大能源,其合理的结构排序是:心智、法、权(心智是母能源)。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自奴隶社会始,人类结束了蛮荒和蒙昧,人类文明诞生了;原始公有制结束了,私有制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阶级剥削、贫富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所以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都需要实施专制管理,都要依靠特权维持统治。因此其管理国家,就最先充分活化了“权能”,形成了服从机制;“权能”成为管理的主能源。特权阶级以权制法制心,“刑不上大夫”,法只是压迫庶民百姓的工具;人的心制潜能受到压抑,自不能充分发挥。所以法和心智都不能形成响应的能源机制。这种“管理”的总能源是不和谐的“权、法、心智”结构,只有一个主能源在充分发挥。管理的本体结构也是不和谐的“上司管理下属”。由于上司垄断管理,下属只是被管理的对象。于是“合一性”消失,对象化属性生成了。这种不和谐的特权专制管理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亟需能源换代!于是便有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特权阶级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制民主法制国家,实现了管理的能源换代。所以资本主义的国家管理,“法能”是主能源,以法制权制心。例如美国的“人权宣言”,都确立了法制的主能源地位,扩大了法治的群众基础。通过法制建设,吸纳平民意见,吸引平民参与管理。由于能源换代,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短短数百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竟比以往社会的总和还要多!资产阶级的这种民主管理,由于清除了特权障碍,就有两大能源(法能、权能)得到了充分的活化,形成了组织机制,极大地改善了服从机制,相当有效地解放了人的心智。这种管理的总能源是“法、权、心智”半和谐结构,也就形成了“上司让下属参与管理下属”的半和谐本体结构。显然,这还不是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的心智作为管理的母能源,仍然受到法和权的束缚,未能形成相应的能源机制,不能最充分地发挥。人类社会革命的任务并未最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能源换代,宣扬和承诺自由、平等、博爱。但事实是资本家的财富无限膨胀,而无产阶级却不断地贫穷化!残酷的现实催人奋起、发人深省。于是有马克思主义,有共产党宣言,有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人类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劫难中,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宣告了社会主义苏联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东欧革命、特别是中国革命,还有朝鲜、越南、古巴的革命,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1989,风云突变,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这是怎么了?至今,人们仍从政治上经济上探寻原因。那么究竟谜底何在呢?当代的管理科学能够作出回答:这是未能实现管理的“能源再换代”之故。
人类解放社会生产力,一靠自然科技的进步,二靠社会革命;还有三,就是要靠社会科技,尤其是管理科学。当代的管理科学超悟经验,冲破“理论的覆盖物”,直指管理这一客观事物,运用理论思维,演绎推理,获得了这一答案。问题是,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能源换代,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实现了资产者人人平等的法律地位。而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没有实现管理的能源再换代呢?这当然有深刻的政治、思想、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复杂原因。但聚焦管理科学、纵观管理史就会发现,一般而论,一定的管理模式只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只适应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既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促发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而社会主义制度又是根本上不同于任何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模式就一定要比以往的管理模式先进才行。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实现管理的“能源再换代”:以心智为主能源,以心制法制权;形成“心智、法、权”的大和谐能源结构和“上司主管下属的自理”的大和谐本体结构,形成心智的求是机制,彻底改善法的组织机制,根本改造权的服从机制,实现三能三力三机制(权能、法能、心智能源,权力、结构力、求是力,服从机制、组织机制、求是机制)的大和谐。但,这一切都是非同小可的:这是管理的母能源的根本归位,是母能源与子能源的“能源再换代”,是管理的总能源合力最大化的根本创新和变革!这就不可能只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直接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创造实现“能源再换代”的必要条件),还必须有待管理科学的发展和参与实践。而在此前,无产阶级虽然夺取了政权,但历史还没有提供更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甚至还用了比较落后的管理模式。既然这样,社会主义又怎能不变呢?1989之变,政治上问题暴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改革,再现了经济规律,人们的认识比较清醒了。特别重要的是,中华大地上的实事求是之风,滋润了科学园地,给了管理科学直面管理这一客观事物的勇气和智慧。如今,中国企业已经拥有了实现管理的“能源再换代”的政治基础和现实条件。一个“能源再换代”的历史大机遇正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机遇)!而中国企业的巨大优势也恰恰在于拥有无比深厚广阔的心智潜能;掘潜开源,又既是管理的“能源再换代”的特效目标,还更是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大市场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总之,可能性、必要性、对应性、迫切性,都把中国企业管理的“能源再换代”提上了日程。单等有志向有眼光的企业家来决策了。
九、 非大和谐管理与大和谐三全管理
管理虽有三大能源,却不可能同时充分活化。历史活化了权,活化了法……终于发展到了今天,带给当代人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实施管理的根本创新——充分活化人的心智,从而最充分地活化三大能源!抓住这个历史大机遇,就能实现三全管理。三全管理是健全企业的活什么的生理结构。是大和谐的科学管理。
单极的“权能”专制管理,能源结构是不合谐的,只能形成一个能源机制,企业只有一条腿。所以有三而非三!所谓参与市场竞争,不过是参加“残疾企业运动会”罢了。
双极的“法能”民主管理,能源结构变为半和谐,能够形成两个能源机制了,企业能有两只脚跑步前进。但仍是有三而非三!仍为“残疾企业运动会”!——当然是教高级别的“残运会”。
三全管理,由于心智能源充分活化了,三能三力三机制大和谐,所以才是当代的科学管理。实现了三全管理,企业可以三足鼎立而经风浪、排险阻,强力发展,永续经营!企业才有健全、超级智慧活生命!自可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争胜夺冠,创造奇迹!这也是治企的三个层次,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并不是所谓“标本兼治”两个层次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了。企业的问提复杂而深邃,只有超悟经验,冲破“理论的覆盖物”才能求实求真求是!
有三而非三的管理史必将终结,““残疾企业运动会”终将闭幕。大和谐的三全管理必将促进人类走向无比辉煌、无比美好的未来新文明。健全企业的“运动会”才真正精彩。
十、 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显然,单提核心竞争力是片面的,会有舍本弃源之嫌。而综合竞争力是什么呢?
企业的人、财、物潜力的综合,也可以形成一种综合竞争力。但若认识到此为止,并未到家。到家的综合是根本竞争力、关键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大综合!
根本竞争力在哪里呢?
根本竞争力是全员潜能的大开发,以形成企业的极强的求是力!“全员潜能”企业都有,“极强的求是力”却不是每个企业都有的。“潜能”是矿。守着矿源穷经营还是普遍现象。开矿冶炼的也有,但思路、技术不到位,所得无几!
关键竞争力实在全员心智凝铸而成的活力极强的法制体系,可以形成钢筋铁骨般的结构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创新经营所追究的跑派效应力上,它应当如锋刃、似激光,能战斗,最具穿透力,能有潜艇般稳健驶向大海、破浪前进的能力!
三力综合,企业必能“解困”、“再上新台阶”,强力发展,不断追求永续经营的大目标。
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是简单的三力相加。根本竞争力和关键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核心竞争力必须有根本竞争力和关键竞争力的强力支撑!
企业发展之极,必须考虑最大限度地承担社会责任。学校的科学育人,人类的生态环保、社会的“低保”、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