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灭亲症:选最亲近的人来伤害
故事:当我们面对陌生人时,会拿出自己最优秀和最精彩的展示出来:向他们表示礼貌、修养、儒雅大方、心胸宽广、耐心细致等等一系列的美好品质。
对比:回到家,懒散的只等待着有人来伺候。与在外边相比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没有了礼貌、没有了修养、没有儒雅大方,心胸变得狭窄,没有耐心,也不细致。好像好的已经在外面用完了。我们把美丽拿给外人,把丑陋留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熟不拘礼”逻辑。
感想:
(1)我们许多人,一生中与同事说的话多于与自己的亲人说的话,除了睡眠时间,与同事相处的时间多于与自己的亲人相处的时间。
(2)我们对别人拿最好的展示,把最丑陋的留给亲人。
(3)我们对同事关心真切,却对亲人如同应付差事,心里想着溜走。
(4)我们对外人亲近可能会有好处,对亲人可能只算义务,心里那份不情愿啊!
(5)我们对亲人讲,外边事忙,所以,不能回家,原来外边的事永远更重要,亲人还要理解,否则就是不支持。
(6)“熟不拘礼”,这就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肮脏的文化,我们总是忽视自己的最亲近的人,把他们与我们在外边的事情做交易。人啊!
(7)算算帐,
我们到底给了我们亲人多少美好的东西?
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我们与亲人在一起时,又拿出了多少的热情和细致?
我们歌颂公而忘私,我们把公而忘家视为学习的楷模!
我们天生就是希望得到庸俗观众一笑的最浅薄演员!
二、 假爱症:用爱害人
故事:谁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肯定没有,如果有也是精神不正常。 要钱给钱,吃什么给什么,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捣蛋会被说成聪明,没有礼貌会被看成硬汉风格。总之,事物的意义就凭嘴一张,倒也简单。
结果:一个受到父母溺爱的孩子,养了一身的毛病:不懂得金钱是劳动结果,花钱如流水,父母后来想加以控制,于是又有了内心的忌恨;孩子一直受父母照顾,不懂得照顾别人,只是一味地接受自来的感情,却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在自己出外时,小小的困难变成了巨大的灾难,小事临头,大祸降哉!
感想:
(1)有点常识的成年人都知道溺爱是错误的。“溺爱”这个词多准确:把人按在爱中溺死。可是,明知道这一点,许多父母还是要把孩子溺死——当然是用爱的名义。
(2)许多父母在自己的童年都有自己欲望的不满足:要么是爱太少,要么是生活太穷困。于是,在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之后,父母首选了自己的孩子来了却自己童年的愿望: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童年的未被满足的愿望,孩子就是牺牲品。
(3)此时的爱,是在爱自己,尽管自己也会付出心血。他并不是在帮助别人成长,而是打着爱的旗号,用牺牲亲人的代价,只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何其歹毒?何其阴险?何其卑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