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思想上全球化,行动上本地化”

“思想上全球化,行动上本地化”

2003年,可以说是中国国际化的元年,迎接人世后的第一年,加入WTO会给中国带来许许多多的变化,对中国企业界来说,至少竞争变得更加残酷了。随着关税的不断降低,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强大的增长点,中国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国际商品冲击中国本土产品,已经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将不断增加投资。对中国消费者而言,这是福音,意味着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更优质的服务。但是,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就象秦朔先生在《大变局》中描述的“冬天来了,企业的冬天来了”,肯定,这只是冬天的开始。
美国管理协会(AMA)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46个受访的高层管理者中,有一半以上把全球化作为企业决策的首要出发点。
根据二十世纪报告(21st Century Report),世界三分之二 的CEO 认为国外市场是他们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
著名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在对778家欧洲和北美公司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公司预期在3到5年内扩大其商务活动的国际范围;有超过50%的公司已经拓展了新的国际市场;
全球经济一化象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席卷全球,这种趋势影响着全球跨国企业和其的管理者,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随着入世,真正意义上成为世界经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市场也就免不了有国际市场竞争的特征。在全球行业市场角逐中,无论在消费、工业、原料、金融方面,都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国际市场内成为竞争对手,这种竞争是全球性的。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福特与丰田、波音和空中客车、美国履带拖拉机公司(Caterpillar)和日本小松(Komatsu)、任天堂(Nintendo)与世嘉(Sega)、SONNY和三星之间等等,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具有全球性,若某公司进入当时其竞争者尚未进入的国家,其竞争者必然迅速尾随而至,唯恐让竞争对手占了上风。用不了多久,这一过程就形成同类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这些公司随身带去的是在其他国家市场中行之有效的良好资产—包括产品、经营策略、营销方针、品牌和管理经验,当然,也免不了对当地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
这样的竞争在中国已经开始。在过去十年里高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如联想主业PC业务以高居全球前五名,在中国市场,其面临世界PC竞争者戴尔(Dell )电脑的严重威胁。在戴尔进入中国后,不断采取本土化政策,开始时,其销量不到联想的1/10,价格比联想高出80%。但是,在2000,戴尔的库存量仅为6天,而联想为22天。目前,戴尔P3电脑价格只比联想高出8%,但是,戴尔的毛利却比联想高出许多。同样,在长虹宣传自己彩电在2002年销量突破一千一百万台,全球累计销量突破七千万台。成功跻身于世界彩电产销量第二,仅次于韩国三星。三星也在不断变成一家中国本土公司,当长虹失去价格优势后,只能和三星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思想上全球化,行动上本地化”(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几乎是所有成功跨国企业奉行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也应是中国企业家在中国市场国际化后的行动指南。宏观掌握全球先进的理念和思维,行动上根据本土不同的文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因为几乎不可能改变外国员工和消费者的习惯和态度,就如非力普石油总裁比尔-派克(Bill Parker)所说:“(社会)制度推动着你,你不能对抗制度和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全球公司针对不同的市场对其产品和策略都做响应的调整,比如雀巢全球销售8500多种产品,只有4种是全球一样的产品,其余的都是用来满足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从管理人员到渠道建设几乎都在实施本土化政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应与日本、韩国、台湾有别,因为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很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它们要扩展,只能到别的国家市场去发展。中国则不同,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而且资源充足,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品牌应在占有绝对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思想上全球化”应是企业家开拓国际思维,了解同行业国际市场、竟争环境,国际领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企业和国际优秀企业的差距。当今,中国本土企业走上国际应是主要集中在“行动上本地化”,首先,在自己的市场中应想尽办法防止跨国公司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问问“走出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购买更便宜的原料?寻找更广阔的市场?更低成本的生产?还是,为了获取更新的技术以改进自己的产品?或是为了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国际人才?。。。。。。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组织能力是否能完成这些目标。
在今后几年,中国本土企业要扩大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就意味着除了要与国内同行竞争外,还要在主场与世界国际巨头们对抗。如南孚电池要与金霸王;平安保险和友邦;长虹与三星、SONY;思科已把华为当成全球竞争对手了。。。。。。在中国企业的冬天里,有“思想上全球化”理念的企业家纷纷制造结实的“棉衣”过冬,等待明媚的春天,如平安保险在一系列国际化举措之后,吸收摩根、高盛等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成为股东,最近又结亲汇丰,这些无疑是提高竞争力有力的措施;TCL大量招募国际人才,从日本、韩国引进大量有经验的国际管理人才;恒安纸业聘请国际顾问从新打造管理流程以降低成本,借助洋顾问“自我革命”,等等。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时间不长,决大部分是在过去十年间成长起来的,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管理上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尤其,国际化人才匮乏。因此,国际化进程,要循序渐进。难怪,当TCL以820万欧元并购德国施耐德,TCL老总李东生的这一国际行动招致了著名投行—美林集团中国区主席刘二飞毫不留情的当面质疑:TCL国际化走得太快,成功几率不大。世界著名广告公司奥美公关国际集团的CEO玛西亚·西尔沃曼女士强调:最本地化才能最国际化。因为世界上几乎任何本地都是跨国公司的目标市场。
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其企业家的战略、视野和信念息息相关。世界管理大事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组织只能在其价值观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所能达到的价值观所限制。”在中国市场风云激荡之际,更加要求中国企业家不断更新知识,更换观念。改造自我是非常艰难,需要无比的勇气,因为需要残酷的直面自己的不足。
希望中国企业也象许多成功的跨国企业一样奉行“思想上全球化,行动上本地化”,面临国际竞争,成功变革、转型。在不久将来,我们更愿意看到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企业群体出现。

黄伟东(Donny Huang)
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www.4stones.net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