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从““海归”掉价”想到的

最近,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如果不是事先得知,你难以相信这是一场海外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1000元人民币——这就是北京某科技种植公司昨日打出的某职位的月薪价码。
去年,这里也举行过一次海归人才招聘会。当时,二十多家国企纷纷以高薪抢夺“海归”,其中最高的一家年薪达10万美金。而今年开价最高的一家年薪只有40万元人民币。”
。。。
“不管从哪方面看,大量回流的“海归”人员身价已经大跌。”

当然,这新闻和其结论有点失偏颇,但是也有其一定理由的。“海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从1978年至今,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达到58万左右,其中27万还在国外学习,15万已经回国。”这58万人中,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在30余万。而依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2001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为8.4万,2002年增至12.5万,其中总数的92%是自费留学生。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留学生每年递增。

除之以外,探讨一下影响“海归”价值的其它因素。
1.“海归”的“重返本文化休克”
当一个人在异国不同文化环境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经历了文化休克,适应了异国文化后,当其回到祖国后,出现对自己本国文化有不使用的症状,这叫“重返本文化休克”“Reverse Culture Shock”。重返本文化休克主要症状表现在心里和态度上,心里上,再回国后几个月的新鲜兴奋的“蜜月期”过后,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一些小挫折时,常常想起国外的好处和方便,心里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有些人发展成沮丧和消沉。在态度上,由于社会对提供“海归”的各种优惠条件和较高的报酬,尤其那些从比较发达国家回来的海归,容易产生优越感。重返本文化休克表现在行为常常是不容易沟通,自大,没耐心,眼高手低等。根据本人对一些猎头公司的调查,有不少公司拒绝聘请刚从国外回来的“海归”,有些公司明确表明“海归”回国两年以上的才要。本人的一个客户是北京最有名的公寓之一,他们反映最难打交道是“假洋鬼子”。这样,由于“海归”的重返本文化休克,用人单位花了高价,招聘来的“高级人才”并未能为他们创造价值,当然,有了教训后,他们就不会轻易贸然再“重蹈覆辙”了。

产生“重返本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
1) 是“海归”自己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丧失了。尤其那些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中国已经不是他们眼中熟悉的中国,某种程度上感到落伍了。
2) 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在国外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和中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和谐和相抵触。这些矛盾和冲突给“海归”造成心里压力。
3) 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使“海归”在异国文化里的经验在本文化里不灵验。会在本文化里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海归自己重返本文化休克也影响他们价值的发挥。新加波、台湾、韩国等政府有专门的培训项目帮助留学生克服“重返本文化休克”,加快他们适应新的生活。

2.“海归”的能力无法发挥
“海归”的真正优势在于他们的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管理能力,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技术等,如果他们就职的企业和机构根本没有国际业务,也根本没有近期国际计划,没有先进的设备等,当然,“海归”的才干无法发挥,他们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最近罗兰。贝格对中国50家最国际化大企业跨国经营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受访的企业认为东道国语言文化是海外经营区位选择中最次要的因素。但是,实践证明,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及对国外语言文化的通晓是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关键的因素(资料来源:Roland Berger Study: From Middle Kingdom to Global Market)。对东道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正是“海归”的优势,这也说明中国本土企业对国际人才不够重视,有些企业只是为了赶时髦,招几个“海归”赶赶潮流。某种程度上,中国国际化程度低的环境也影响“海归”的价值发挥。

3.“海归”的素质参差不齐
“海归”泛指在海外留学回来的人,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大。用简单的一个词“海归”来描述他们是不合适的。一个人的知识和才干是要通过劳动付出的学习过程来获取的。当然,外部环境有一定的帮助,如老师水平、语言/学术环境等,但是如果一个人主观不努力在再有利的环境下都不会自动成才。加上国外的学校的水平差别也非常大,比如在美国,提供MBA学位教育的学校就有750多家,但是有国际商业教育协会(AACSB)认证的只有一半左右,接受认证学校教育和非认证学校教育经历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所以有海外学历“海归”不等高级人才。

由于海外生源竞争,降低出国留学的门槛,使中国出国大潮似乎已经发生了从质到量的变化。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让一些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有了拿钱混张洋文凭的机会。目前,中国已成为留学澳大利亚人数最多的国家,且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到英国留学的学生也以成倍的速度成长。

中国大陆留学生的现象和台湾和韩国相似。现在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少而精”,这种情况与台湾发展历史很相似。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尚不发达,很少有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子女留学的费用,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凭优异的成绩取得各种奖学金出洋深造。这批留学生后来大多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从60年代后期,台湾人生活水平开始提高。中国现在就像台湾80年代一样,大批人开始选择自费留学,以期“镀金”。自从90年代起,台湾的留学生就不那么“吃香”了,许多留学生的工资比不上台湾本土精英大学的毕业生的报酬。

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归”影响了整体留学生的声誉,也就影响 “海归” 以前在人们心目中 “少而精”的印象。

“海归”将是中国国际化的中坚力量
我们也不必为整体“海归”的贬值惊诧,媒体也不应该因为几个“海归”找不到工作而大加喧染。根据中国目前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优秀学子出国留学,依然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提升自身价值和学习才干的最重要有效途径之一。世界著名猎头公司海德思哲国际咨询公司中国区董事长郭皓明确指出:“如果他没有经历过跨地域的文化,没有在不同的非商业文化里生活和工作过,就不能算真正的国际管理者。”有真才实学的“海归”的价值并没有“贬值”,“掉价”的是没有才干,只是到国外混一混的“混归”。最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组织六家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7名高级经营管理者。这次公开招聘的职位分别是: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2名副总经理,中国铝业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各1名副总经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各1名总会计师。在招聘范围上,国资委根据企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分别对参加应聘的范围提出了不同要求。其中,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对应聘人员不限国籍,其他5户企业均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表明中国将为有才干“海归”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更广阔的舞台。随着中国的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海归”会像台湾、韩国、巴西、新加波等新兴经济一样,对本国社会、经济和政治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给我们的一点思考
1.“海归”自己
很多“海归”是不满足国外的“小康”生活而归的。他们有理想和抱负,希望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发挥自己的才干和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社会的主流。首先,要有耐心,克服重返本文化休克,多交新的朋友,多了解国内的变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遇到暂时困难时不要抱怨,调整好自己心态,寻找能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至于那些只想到国外混个文凭的人应该清醒,只有国外经历和文凭回来是不管用了。需要有真才实学,要不然,只是浪费自己或家人的钱和时间,无法收回教育投资。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要理性和实际。不要赶时髦,如果真的需要“海归”,要考察其的真实能力和水平。招了就要尽其所能,发挥其优势,尤其在企业和机构国际化过程中让“海归”尽其才。

3.家长
中国海外留学生92%是自费,而自费绝大部分是家长出钱。一些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囊其所有,把自己的儿女送到国外去,就期望自己的儿女在异国他乡能自动成才。如果自己在国内都不能把自己孩子教好,自己孩子在国内都不能吃苦,而期望自己的儿女在异国他乡能成为“栋梁之才”,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中国小留学生在海外被称为“留学垃圾”就不足为怪了。家长要清醒,如果自己的孩子有能力通过艰苦努力成为一个有着真才实学的真“海归”,应该义无返顾地支持,如果没有则趁早放弃,要不然,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撰文/黄伟东(Donny Huang)
北京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www.4stones.net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