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财产权的明确和可转让之所以具有这样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可以使私人成本(或效益)与社会成本(或效益)成功地趋于一致。我们不妨关注一下经常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生活小故事,就可以清楚地明白这个基本道理。
故事一:小方凳与大白箱
某企业职工培训中心购置了300多个小方凳。几年之后,小方凳踪迹全无。最近,该培训中心重新进行装修,换上了现代化的桌椅,升降自如,好不气派。夏天培训时,职工们再也不用搬着凳子到处乱跑了。没有多少人去想小方凳了。那么,这些小方凳到底哪儿去了?原来,企业整顿培训中心时,将大批残缺不全或散架的凳子统统送到锅炉房当柴火烧了。
与职工培训中心这些小凳子命运不同的是某领导家的白箱子。据说这只白箱子是上个世纪80年代某领导在三线工厂当技术员时亲手用樟木制成的,放衣服不生虫子。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快要成古董了,除了泛黄外基本完好无损。
凳子和箱子的命运为何如此截然不同呢?有人认为,培训中心的凳子几百人天天用,而一家人的箱子一天能用几次?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得要领的。要知道,这种箱子在那个年月确实是这些三线工厂家庭的主要财产,这只白木箱子能够经江南阴雨、抗北方严寒,百般折腾而不散,主要还是因为它是个人的。凳子是公家的东西,但主人是谁?是国家、单位,还是法定代表人?更具体来说,由谁出面维护?公家的财产不可随意损害和侵占,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没有认真当回事。
故事二:不竞争不知成本为何物
某企业职工食堂采取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统一考核、限定指标的管理办法,把职工食堂一分为二,相互竞争,初级地划分了财产关系,企业补贴取消60%。从此,竞争开始了,几乎所有人都从中获利。
有人说,没有竞争就不知成本为何物。只要有市场,有不止一个卖者,就会存在竞争。竞争就是在市场中争夺消费者,质优价低者胜,环境好服务优者胜。过去讲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降低成本,那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则完全不同了,虽然人还是这些人,事还是这些事,但是条件变了,环境变了,过去虚拟的主人地位没有了,现在真正当家作主了,一切筹划尽在不言中,使整个市场变得更有效率,增加了整个市场参与者的福利水平。
不难看出,这种改变还只是管理体制上的调整,还没有触及产权关系;适当地理顺财产关系,哪怕分清财产的使用关系,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科斯定理正说明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将财产权明确地赋予某个人,并使这个财产权成为有价值的“特殊商品”,它就应当与资本和劳动一样,成为一种生产成本。人们花费成本的目的是获得高于成本的收益或利润。这样一来,财产权就会真正成为“生息”的“资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