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冷眼看才市

根据媒体消息,广州地区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就业战”提前开打了,从四面八方涌入广州的上万名2004年应届毕业生争抢着1500个职位。从媒体上看到的照片上的求职学生,脸上写满了焦急、失落、彷徨、无奈等各种复杂的表情。更为说不清道不明的是,作为承办单位的某人才市场在销售门票的时候居然搭载销售发票,并作为购买了入场券的学生进入招聘现场的必要条件。按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如果有一万学生求职,相应的入场券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如果有三百家单位参加,每家的展位费300元,那也有9万元,人才市场的一场现场招聘会下来就差不多有20万元现金流入主办机构的口袋,但是就不明白为何打着政府的招牌却做出强迫学生再花上十元钱购买莫名其妙的发票的行为,无论是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还是用人单位来讲,于法于情于理都无法理解和接受。
那么,作为人才交流链条上的人才市场,通过这么多年的成长与发展,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来共同关注。
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群聚效应,全国各地的人才都孔雀东南飞,使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极为可观的人才高地。
各个城市的人才市场在当地人才高地的形成过程所做的工作和人才市场化流动的形成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当然,由于人才的频繁流动,人才的配置的市场化效应放大,企业的招聘活动增多,这也成就了一大批的人才市场(这里主要讨论提供招聘求职服务的有形的人才市场)。
其实人才市场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封闭运作,人才市场的进入资本门坎虽然不高,营运成本低,基本上不存在营业风险,人才市场就注定成为了一个赢利十分丰厚的的产业。但是,由于其行业行政性的垄断原因,要想进入这个领域的资本却是极其艰难,这造成行业竞争不充分,行业管理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一方面人才市场数量众多,同时又良莠不齐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中介机构、不良企业、非法机构借助不良中介机构欺诈求职者的事情层出不穷的一个深层原因。
从人才市场的监管机制来看,政府和行业都是缺位的。一方面,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而行业协会或者行业自律组织又尚未形成。而且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内部也存在着功能重复,利益之争的问题。这自然就难以保证求职者的一些切身的利益。譬如,有的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重大险情,悲剧的发生就在所难免;还有招聘单位的回扣问题,人才市场为了多揽生意,为招聘单位提供回扣,变相刺激用人单位假招聘的行为。这些猫腻可以说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但是却无法得到根本的遏制。
另外一个方面,人才市场越来越多,就自然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利润的确是非常的丰厚,但是这并不说明人才的交流机制就已经健全。相反,有形的人才市场越多,越说明正常的人才交流机制的不完善。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这是一个十分普遍认同的道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已经提到将人力化为资本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未来的核心战略,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提高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反观一下海外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人才交流机制就不难明白,中国当下由政府的大力倡导的以现场招聘为主的人才交流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不正常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人事部门主要管政府部门的干部,国家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管企业的工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才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企业,而且主要通过市场化的管理方式来配置,所谓的干部与工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国家人事部门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讲有相当一部分职能的重复,在区域的人力资源调配方面存在利益争夺的内部消耗。而且各自出台的政策彼此之间互不沟通,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思维。比如劳动行政管理机构所颁发的资格证书,得不到人事部门的认可,而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职称资格制度,仍然采用惯常的做法,主要针对国有企业或者所谓的公有经济体制下的人才,而对非公有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几乎采取一种不管不顾的态度。政府在制定人才引进与户口档案管理的制度时候,并没有考虑人才配置市场化和人员的流动性的背景,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之下失却社会的公平,并成为保证人才共同公平享有社会的公共福利和人才正常流动的障碍,造成对人才地域性或者户籍地的歧视。甚至,有的人才市场就是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行政政策资源谋取丰厚利益,权力寻租黑洞早已无形洞开。所以,打着政府机构主办的有形人才市场开设越多,权力寻租的猫腻就越严重。
其次,从企业的招聘工作来看,在人才市场中某些招聘单位中从负责收集简历的人员到招聘面试的负责人员从一定程度上讲不够专业,从其说话的态度,言谈举止,甚至穿着打扮就看得出来,这些人根本就缺乏尊重人的起码修养。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代表自己的企业,到人才市场延揽人才的目的。将自己当成大爷,忘记了自己应该是人才的服务者的角色。这凸显企业对人的不尊重,就更谈不上对人才的尊重,说什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战略,更是痴人说梦。如此众多此类型企业充斥于坊间,自然是人才流动十分频繁,这就是所谓的人才市场生意越兴旺,可能倒闭的企业将会趋多,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人才就更多,此种恶性循环,并不能够证明人才市场的兴旺就是事业的兴旺,政府的业绩兴旺。
第三,在中国有句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正说明求职就象人生婚姻大事一般非同儿戏,应该理性对待。但是,很多企业在选用育留人的策略上并非这么看。人都是有自尊的,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是有特别突出表现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自尊心尤其突出。既然求职如同找对象,是一件私密的事情,是一件需要尊重双方感受的事情,但是企业所派出去负责招聘的人员却是派个文员去收集简历,这根本不能体现企业的诚意。试想,当一个人为了要进入人才市场,赶了个大早,穿得整整齐齐要去人才市场应聘贵公司的某个职位的时候,当他走到人才市场的门口却发现,自己必须要拼命的挤进人才市场,等到自己用尽力气进入招聘现场时候,自己笔挺的西装已经变成了皱巴巴的腌菜,甚至手机钱包也被人给偷窃一空。当他走到贵公司的摊位前,他还有心思和尊严在你所派去的文员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他的盘问吗?本人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东莞一间知名的印刷企业在媒体上发布广告,告知某年某月某日某个时候在某酒店的某个特定的房间举行企业专场招聘会,有企业决策人面对面的和求职者恳谈,而且当场达成录用意向。这既显示了企业的实力和诚意,同时也对求职者也是一种尊重。一个不尊重员工的企业是没有尊严的,真正的人才是不会给一个没有尊严的企业工作的,起码是不会全心投入的。以此看来,人才市场的兴旺,还是一件好事情吗?
由此看来,其实就当前看来,作为为企业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才,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族,尚生存于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与社会的夹缝中。我到真希望那些有形的人才市场全都倒掉,至少会少了几个拿着政府的资源,干一些诸如如向求职者乱收费,甚至欺诈求职者的勾当的不良机构;也倒闭了大量不尊重人才的企业。我想只有这样的时候,人才的好日子就到了。我坚信这样的时代迟早会有到来的一天。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