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忽略一本书,但最好不要忽略一段历史,一种思想。
—-曾经看过彼得·德鲁克的一本小书——《21世纪的管理挑战》,内容涉及策略、管理变革、知识工作者等主题,看起来与一般的管理书籍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这位管理学大师的写法与别人不一样,在“策略——新的根本现实”一章中,他着重谈的是影响企业策略的社会性、政治性等宏观因素,从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球性竞争以及政治的日益分裂等角度来论述企业的战略制定。
—-这或许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吧。他总能够从匪夷所思的角度和立场给人以启发,让你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来判断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航向。也许对于大多数整日忙碌于公司事务、周旋于各种商务应酬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他们更希望听到一些能够让人醍醐灌顶、视野顿宽的思想和言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管理者的阅读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这个人的视野和思想的境界,而一个企业家视野的宽窄和境界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规模、赢利能力甚至所能达到的层次。
—-一次在与一家企业的CEO聊天时,我注意到他的话语中经常出现“空子”这个词,在高阳的《胡雪岩》一书中,这个词是胡雪岩在与漕帮打交道时经常用的,意思是说自己对漕帮的规矩不懂,是个门外汉。当我一提“胡雪岩”时,他非常兴奋地说:“兄弟!《胡雪岩》我已经看了6遍了,你说哪一段,我给你讲!”
—-事实上,《胡雪岩》的确是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案头必备书。这位清朝末年的红顶商人搞定官员、买动政府的种种高招至今仍让很多人为之拍案叫绝。曾经有人为之叹息,觉得《胡雪岩》一书毁了一代中国企业家。但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受益匪浅,这些人也会喜欢《雍正王朝》、《康熙大帝》这样的“帝王书”,喜欢揣摩其中的权术与谋略。虽然很难将这些人的阅读习惯和他们的企业管理直接对照,但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会在日常的经营中体现出来。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嗜好读“毛选”,尤其喜欢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于是他的企业管理也就有了鲜明的军事风格,集团总部被称为“全国指挥中心”,销售区域被分成几大“军团”,这个仿照军队建立的企业编制一直深入到县城和乡镇。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的确给他带来了辉煌,其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更是无孔不入。
—-在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和他的经营风格之间划等号,似乎有些牵强。但是阅读的确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视野。而在一个日益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一个管理者的视野有多大,往往就能决定他的舞台有多大。
—-全球化视野
—-今天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或许要比他们的前辈们更需要国际化视野。加入WTO已经两年了,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的进入,很多中国企业似乎并没有感到多么紧迫,感觉大家总是喊“狼来了”,“狼”却并没有跑那么快。这或许正说明我们的管理者没有真正放眼看世界。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一轮轮的反倾销调查和知识产权官司,这些都在表明中国企业必须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企业,还有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因此,一个国际化的视角成为企业家的必须。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是一部学术专著,并不是一本很容易读的书。该书的作者乔万尼·阿瑞吉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霸权国家的两次转移,一次由荷兰转移到英国,一次由英国转移到美国,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比较了两次转移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且考察了东亚经济的兴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直接的轮廓,可以让我们对国际局势的走向有一个大体的脉络性的把握,同时对于历史上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因素的互动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了解,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们约略地看到“汇率”、“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这样一些概念在历史演变中的前因后果。
—-“全球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是对于“全球化”大家有着各自的看法。每年的瑞士达沃斯年会上,当全球政要和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闭门开会的时候,总有很多人聚集在外面抗议经济“全球化”。《跨国资本家阶层》是一本研究全球化的学术著作,以跨国资本家为中心,通过他们领导下的跨国公司的行为及其与外界的互动,展示了在消费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这些组织如何从本土走向国际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这个由跨国公司经理及其当地代理人、全球化官员和政界人士、全球化的职业管理者和全球化的商人与媒体等组成的跨国资本家阶层,如何完善和执行其全球化战略,如何寻求利益最大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有势力。或许通用汽车公司某位官员的话最能表现这个阶层的想法:什么时候通用汽车可以在联合国拥有一个席位?
—-《在边缘》则展示出另外一种全球化图景。在全球化的政治经济、金融运作与企业经营之外,还有一个全球“护理链”,它开始于第三世界国家(比如菲律宾),结束于跨国公司的高级职员的家庭。这是你平常很少关注的全球化产业链,或者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但是你熟视无睹。全球化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通过某种经济纽带将天堂和地狱联系在一起,这个纽带上的经济利益的考虑可以战胜任何人文关怀。
—-管理作为一门手艺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杰克·韦尔奇自传》和《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这样的书,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大家想知道他们如何制定战略、整合资源、引领企业变革。这是一种现场感很强的阅读,与商学院教授的教科书相比,它是有场景、可参照的管理实践。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企业是全球的翘楚,是无数中国企业家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书中透露出来的GE和IBM等企业中经营管理的细节,或许能够给那些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进的中国企业家带来启发。
—-管理并不是一个需要太多理论的事情,它更强调实践。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更像是一门手艺,需要在理论、技术、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做出很好的结合。因此,阅读这些著名企业CEO的传记,某种程度上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需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观千剑而后识器。看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所体会。看看杰克·韦尔奇如何改变GE,看看郭士纳如何拯救IBM,看看雷石东如何构建全球性传媒集团,信念、意志和执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成功的必备条件,简洁、清晰的战略和强有力的执行是成功的前提。
—-也许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为什么是这些人做成了在很多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方法在支持他们?也许,读书的滋味就在此。你能体会到成功的企业家独特的人格力量,看到他们面临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更佩服他们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让GE这样的企业焕发青春活力可能要比重新创办一家企业要难得多;而拯救IBM并使其成功转型需要付出的努力也非同寻常;对于在火灾中死里逃生的雷石东来说,60岁的时候才开始创建全球性的传媒集团似乎并不是很晚。
—-在别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方看到机会,在别人无可奈何的时候坚定而自如地执行自己的策略并最终成功,这是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的关键。
—-热读企业史
—-在很多人眼里,那些跻身世界500强排行榜的企业的强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商业史的阅读却可以帮助我们去除这种带有恐惧色彩的迷信,还原企业发展的本来面目。如果你知道IBM当初只不过是生产打孔机的小公司,3M公司的CEO曾因公司亏损而11年没有领过薪水,SONY公司刚刚组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生产什么,也许你不再会为自己目前的惨淡经营而气馁。没有一家公司没有经历过困难和危机。
—-毫当然企业史的阅读不仅仅可以消除我们这种浅薄的自卑感,历史会在很大程度上让那些流行的企业管理理论感到羞愧。生意就是生意,这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人类活动,虽然现在有各种企业组织参与,但是其基本规则依然没有变化,那就是如何抓住并充分利用机会,争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企业仅仅靠强化内部管理,残酷地压低成本来参与竞争的话,或许这个产业和这个企业已经不太可能产生令人振奋的故事和神话了。
—-无疑问,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将是企业家的首要责任,而此时企业家的前瞻性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什么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企业如今依然充满活力,为什么它们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市场和产品的转移,如今依然在自己的领域处于领导者的地位?答案是他们的领导人视野开阔,有前瞻性,能够把握未来变化的先机。
—-而一个优秀组织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总是在合适的时候产生这样的人物。
—-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上来看待企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仔细看看可口可乐公司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个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伴随着美国的兴起、掠夺与扩张。我们经常讨论怎样才有可能出现“百年企业”,某种意义上讲,能否“百年”肯定不是企业自己能决定的,一个组织想要长盛不衰,还需要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努力。比如说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在本土几乎没有发生战争,没有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企业有着非常好的生存空间,也就极有可能做成百年老店。而在充满战乱与纷争的国家,这些都是奢望。
—-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企业只有成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百年老店。或许,从这个角度理解某位企业家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为理想,也不会觉得虚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