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钢
《工人日报》4月4日第一版一篇题为《昔日跻身工业百强,如今弹尽粮绝无出路/兰钢:山穷水尽全面停产》的报道:作为20世纪90年代雄居全国500强之列的甘肃省兰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由于原料、燃料断绝,3月22日兰钢最大的炼钢分厂停产,4月1日兰钢最大的轧钢生产线——小型轧钢厂紧随关闭。一个效益好的年份年销售收入高达12亿元,利润超过9000万元的大型钢铁集团公司,由于无原料基地等先天不足,加上决策失误、工艺落后、产品单一、成本高昂等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人意外地被快速拖进了亏损的泥潭。到2001年底负债7.3亿元,人均高达10万元,剔除不良资产,负债率达110%,事至如今,“如何处置停产的企业,如何安置上千万人名职工,成了紧迫而棘手的难题。”。在感到痛心之时,也感到了市场无情,危机无时不在,启示之深。
“华为的冬天”作者任正非总裁,在华为2000年销售收入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大谈危机意识;公司党委书记李振川在进入新世纪之时,就提出了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般的警觉,树立危机意识。这些的确给人以启示,不能不感到企业经营者高瞻远瞩的远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的老祖宗在百年之前就已经告诫这样的警句,兰钢的教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论规模,20世纪90年代我们与兰钢同处于一个档次,铁钢年产量也只有50、60万吨;论资源,我们与兰钢一样是一个无原料基地先天不足;论效益好的年份利润也不过1个亿。我们今天能够走出困境,领导决策正确分不开的,同时技术改造和职工观念转变有着根本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联系。
站在当前看市场,我们不是没有忧患的,作为钢铁行业的中型企业,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应对WTO的冲击。对我们湘钢而言,先天不足的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深挖内潜的工作是有限的,唯有创新才是无限的。开发新产品市场、正确的经营决策、产品交货期的保证等经营环节,都面临着人们值得忧患的问题,在观念意识上,职工的紧迫感依然不是很强,管理者对资金的控制不是很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有待思虑。管理学家说得好:企业的经营,不能只停留在求生存的阶段,而必须始终保持了种竞争的状态。危机的到来是不知不觉,所以,我们要时刻具备危机感的意识,有了危机才会有压力,才能够产生奋发向前的动力,对本职工作才会更加地珍惜。居安思危,决不是危言耸听,这应是公司全体职工在学习《华为的冬天》所能够体会到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