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国际垂钓“跨国经验”复合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 于保平 汤维维
人才跨国流动已是大势所趋。曾经有一部分中国人在跨国企业工作,最近回来了。这一类人拥有国际经验和本土背景,很被看好。另一方面,近几年,中国市场对外国人才的需求又有所回升,主要是中国企业急于进入国际市场。所以,下一个五年,对跨国猎头来说,中国市场是一个大的挑战。
“这是我就任总裁2年内第5次来中国,我们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人才非常重视!”12月2日晚,光辉国际董事长兼全球总裁PaulC.Reilly说。
在上海光辉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开幕仪式上,PaulC.Reilly———这位被猎头公司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猎到光辉国际并且成为该公司目前“最大猎头”的过来人,一语道破当今的“猎人潜规则”:“重要的是要有国际化的工作经验。”
这一优势使光辉国际在上海“蛰伏”7年后获得组建合营公司的资格———此前,中国人事部、商务部和国家工商局规定“外资猎头公司需要在中国内地成立合营公司才能经营猎头业务”,该政策从2003年11月1日起实施。
12月2日下午和晚上,PaulC.Reilly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抢占中国市场
《21世纪》:在中国出台了对外资猎头公司在华经营的政策后,你们立即成立上海光辉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请问你们与上海人才公司是怎样的合作形式?今后在上海或者中国市场将如何开展业务?
PaulC.Reilly:光辉国际此次投资是与“上海人才”合作成立合营形式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上海人才”是隶属于上海市人事局的一家公司。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将获得很好的人才和资源,比如在帮助我们开拓本地业务、帮助上海人才开拓国际业务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只是成立了合营公司,具体的合作计划和方案还在我们讨论之中。以前在中国业内存在一些可笑的行为,比如不诚信等。但我相信,诚信的资源远比员工的出处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在中国市场人才行业的立身之本。
《21世纪》:你如何估计中国的猎头市场?在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上,光辉国际如何与其他猎头公司,比如Heidrick&Sruggles(海德思哲)、Spencer.Stuart(斯图亚特)、澳大利亚EL集团以及中国本土的猎头机构竞争?
PaulC.Reilly:国际上最大的这几家猎头公司都在盯着中国市场,我们也一样。但是,一个公司的成长并不意味着其他公司的衰败,总的来说,公司和市场都处于前进的趋势。至于与其他对手竞争,我想市场上的竞争会促进公司的发展,会促进公司能力的提高。
目前全球人才市场竞争空间很大,高级人才市场的价值是150亿美元,中级市场是300亿美元,整体市场为3000亿美元。光辉国际的战略是,全面拓展光辉国际原来单一的招聘业务,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提供高层管理人员资源库的服务公司。我们的竞争优势是:具有庞大的国际网络,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0多个办事处,在海外拓展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国际市场上,2001年、2002年都是很艰难的年度,2003年的趋势相对稳定。有不少地区都在迅速增长,比如中国、印度,不过整个亚洲的情况是平稳的。北美的情况有些下降。欧洲的业务本来可以更好一些,但是德国和法国的市场仍然做得很艰难,几乎没有增长。总的来说,2003年是平稳的一年。
具体到光辉国际的业务,北美,还有一些大的地区,比如中国、印度、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业务都是不错的。从行业来说,科技和电信业是比较好的,软件业也有所上升,其他行业的情况比较平淡,总的来说,行情正在复苏之中。
《21世纪》:现在即将到年底,而一般在年底不少人都会重新决定职位的方向,你们是不是很多业务也集中在年底?
PaulC.Reilly:其实,任何时候,都有人在寻找工作或者企业在寻找人才。所以很难说年底或者什么时间业务情况会有明显的变化。对于我们而言,下一个五年,中国市场是一个大的挑战。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也将越来越大。WTO以后,经济发展会更加全球化。而中国本土的经验也将受到重视。曾经有一部分中国人在跨国企业工作,最近回来了。这一类人拥有国际经验和本土背景,很被看好。下一个五年,是充满机会的五年。
《21世纪》:那么下个五年的具体计划是什么?
PaulC.Reilly:我们在亚洲30年,在香港25年,在北京8年,在上海7年。对于这个市场,我们有长期的准备。我相信,下一个五年,人们对人才的需求会迅速增加。全球经验也将受到欢迎。我们为当地市场寻找人才,而全球水准的价格将使我们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人才。在中国市场,我们关注的是本地人才的国际化。如果可以把本地人培养为高级的国际化经理,这对中国人有好处,对跨国公司也有好处。这可能是与其他全球市场不同的地方。
经验最重要
《21世纪》:据你观察,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猎头公司提出怎样的挑战?
PaulC.Reilly:要说有趋势的话,目前市场的趋势是人们开始逐渐关注近几年国际范围内大量的人才流动。一方面是欧美地区的经济不景气导致了人才流动率的提高,资源的紧张也导致人员大量流动。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人才需求正在增加。有调查显示,66%的人认为公司的发展并不景气,56%的人希望在来年换一个新工作。换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情况也很复杂,因此很难说下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走向如何。我想,大量的人才流动对于猎头公司而言是很大的机会,而不是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该如何为这些人才提供最好的服务。
《21世纪》:记得去年你曾与中国的MBA进行对话,请谈谈你对中国MBA的看法。
PaulC.Reilly:我是毕业于印第安纳州的MBA。我对于中国MBA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刚刚毕业于北京大学的MBA,也许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基础。但是,你还没有实际的商业操作能力。我们知道,一般公司可能会更加看重实际的操作经验。你想,中国人才将面临着全世界范围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就必须拥有国际化的人才,他们不仅要学会在中国企业中进行管理,还必须学会面对不同文化和环境的管理。然而,要做一名国际型的管理者,就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但目前中国人才在国际环境中锻炼的机会很少。
《21世纪》:关于目前管理者市场上的经理薪酬水平,你认为他们的薪酬是否如在美国讨论的那样过高了?中国高层经理薪酬状况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PaulC.Reilly:如果有人问我薪酬高不高,我总是会说不高的。管理者的薪酬是由市场行情决定的,而不是公司本身。况且,目前的市场行情并不理想。整个经理市场是在发展之中的,一些底层的经理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相符。可能更多的高收入发生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
对于中国高层经理的薪酬状况,我们并没有做过具体的调查。可以肯定的是,原来中国本地人的收入与留学人士的收入、外国人的收入差别很大。现在,本地人才的收入正在上升———这需要根据其表现来看收入。但总的趋势是在往上走,高管薪酬与管理的公司的大小和管理的复杂程度有关。
《21世纪》:那么对于中国的职业管理者来说,他们该如何展开其成长的路径?你给他们什么建议?
PaulC.Reilly:他们知道,以后将有大批新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需要一批高级人才开辟市场。新的形势下,跨国公司对其中国总部的期望值将大大增加,需要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中国企业也将融入国际市场,需要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级人才。
这个环境是中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机会和环境。我强调的还是经验。如果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了长远计划,期待着获得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工作,那么,你首先要做好目前的本职工作,向成为国际管理人才的奋斗目标积累经验,总有一天,合适的人才会被我们猎头公司盯上的。
中国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正是我们猎头公司的机会。我们的搜索目标是高级人才。中国的通讯、金融等行业都在开放,而这方面在国外有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些人吸引过来。现在,大多企业客户淡化了对国籍的要求,只是强调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近几年,中国市场对外国人才的需求又有所回升,主要是中国企业急于进入国际市场。1999年,第一家国有企业开始找光辉国际开展业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引入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人才流动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是好的发展,但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正相反,是比较负面的影响。
PaulC.Reilly:某种程度上是这样。但是,每家公司都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当有人离开时,要有合适的人及时补上。对于跳槽的人来说,他(她)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大的发展领域,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一个高升和发展的机会。人才市场和企业中的人才流动都是动态的平衡。从更积极的意义来说,人才流动是人才获得工作经验的重要过程。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于保平 汤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