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幕大声思维
大声是一种洪亮的声音,大声是一种果敢的行动,大声是一种超越传统的创新思想。在我们的互动管理中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才能成就管理中高效的、积极的互动。
——编者
诊断
互动测试——自测创造能力
美国普林斯顿创造才能研究公司总经理、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几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下面这套简单的试验,试验者只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创造才能。当然,如果你需要慎重考虑一下、适当延长试验时间也不会影响测试效果。
试验时,只要在每一句话后面,用一个字母表示你同意或不同意:同意的用A,不同意的用C,吃不准或不知道的用B,但是,回答必须准确,忠实,不要猜测。
1.我不做盲目的事,也就是我总是有的放矢,用正确的步骤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A B C
2.我认为,只提出问题而不想获得答案,无疑是浪费时间。
A B C
3.无论什么事情,要我发生兴趣,总比别人困难。
A B C
4.我认为,合乎逻辑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A B C
5.有时,我在小组里发表的意见,似乎使一些人感到厌烦。
A B C
6.我花费大量时间来考虑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
A B C
7.做自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比力求博得别人的赞同要重要得多。
A B C
8.我不尊重那些做事似乎没有把握的人。
A B C
9.我需要的刺激和兴趣比别人多。
A B C
10.我知道如何在考验面前,保持自己的内心镇静。
A B C
11.我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解决难题。
A B C
12.有时我对事情过于热心。
A B C
13.在无事可做时,我倒常常想出好主意。
A B C
14.在解决问题时,我常常单凭直觉来判断“正确”或“错误”。
A B C
15.在解决问题时,我分析问题较快,而综合所收集的资料较慢。
A B C
16.有时我打破常规去做我原来并未想到要做的事。
A B C
17.我有收藏癖。
A B C
18.幻想促进了我许多重要计划的提出。
A B C
19.我喜欢客观而又理性的人。
A B C
20.如果要我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两种职业中选择一种,我宁愿当一个实际工作者,而不当探索者。
A B C
21.我能与自己的同事或同行们很好地相处。
A B C
22.我有较高的审美感。
A B C
23.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追求着名利和地位。
A B C
24.我喜欢坚信自己的结论的人。
A B C
25.灵感与获得成功无关。
A B C
26.争论时,使我感到最高兴的是,原来与我观点不一的人变成了我的朋友。
A B C
27.我更大的兴趣在于提出新的建议,而不在于设法说服别人接受这些建议。
A B C
28.我乐意独自一人整天“深思熟虑”。
A B C
29.我往往避免做那种使我感到低下的工作。
A B C
30.在评价资料时,我觉得资料的来源比其内容更为重要。
A B C
31.我不满意那些不确定和不可预言的事。
A B C
32.我喜欢一门心思苦干的人。
A B C
33.一个人的自尊比得到他人敬慕更为重要。
A B C
34.我觉得那些力求完美的人是不明智的。
A B C
35.我宁愿和大家一起努力工作,而不愿意单独工作。
A B C
36.我喜欢那种对别人产生影响的工作。
A B C
37.在生活中,我经常碰到不能用“正确”或“错误”来加以判断的问题。
A B C
38.对我来说,“各得其所”、“各在其位”,是很重要的。
A B C
39.那些使用古怪和不常用的词语的作家,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
A B C
40.许多人之所以感到苦恼,是因为他们把事情看得太认真了。
A B C
41.即使遭到不幸、挫折和反对,我仍然能够对我的工作,保持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热情。
A B C
42.想入非非的人是不切实际的。
A B C
43.我对“我不知道的事”比“我知道的事”印象更深刻。
A B C
44.我对“这可能是什么”比“这是什么”更感兴趣。
A B C
45.我经常为自己在无意之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
A B C
46.纵使没有报答,我也乐意为新颖的想法而花费大量时间。
A B C
47.我认为,“出主意无甚了不起”这种说法是中肯的。
A B C
48.我不喜欢提出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
A B C
49.一旦任务在肩,即使受到挫折,我也要坚决完成之。
A B C
50.从下面描述人物性格的形容词中,挑选出10个你认为最能说明你性格的词:
精神饱满的 有说服力的 实事求是的 虚心的
观察力敏锐的 谨慎的 束手束脚的 足智多谋的
自高自大的 有主见的 有献身精神的 有独创性的
性急的 高效的 乐意助人的 坚强的 老练的
有克制力的 热情的 时髦的 自信的
不屈不挠的 有远见的 机灵的 好奇的 有组
织力的 铁石心肠的 思路清晰的 脾气温顺的
可预言的 拘泥形式的 不拘礼节的 有理解力的
有朝气的 严于律己的 精干的 讲实惠的
感觉灵敏的 无畏的 严格的 一丝不苟的
谦逊的 复杂的 漫不经心的 柔顺的 创新的
实干的 泰然自若的 渴求知识的 好交际的
善良的 孤独的 不满足的 易动感情的
计分方法
A B C A B C
1. 0 1 2 18. 3 0 -1
2. 0 1 2 19. 0 1 2
3. 4 1 0 20. 0 1 2
4. -2 0 3 21. 0 1 2
5. 2 1 0 22. 3 0 -1
6. -1 0 3 23. 0 1 2
7. 3 0 -1 24. -1 0 2
8. 0 1 2 25. 0 1 3
9. 3 0 -1 26. -1 0 2
10. 1 0 3 27. 2 1 0
11. 4 1 0 28. 2 0 -1
12. 3 0 -1 29. 0 1 2
13. 2 1 0 30. -2 0 3
14. 4 0 -2 31. 0 1 2
15. -1 0 2 32. 0 1 2
16. 2 1 0 33. 3 0 -1
17. 0 1 2 34. -1 0 2
35. 0 1 2 43. 2 1 0
36. 1 2 3 44. 2 1 0
37. 2 1 0 45. -1 0 2
38. 0 1 2 46. 3 2 0
39. -1 0 2 47. 0 1 2
40. 2 1 0 48. 0 1 3
41. 3 1 0 49. 3 1 0
42. -1 0 2
50.下列每个形容词得2分:
精神饱满的 观察力敏锐的 不屈不挠的
柔顺的 足智多谋的 有主见的
有献身精神的 有独创性的 感觉灵敏的
无畏的 创新的 好奇的
有朝气的 热情的 严于律己的
下列形容词每个得1分:
自信的 有远见的 不拘礼节的
不满足的 一丝不苟的 虚心的
机灵的 坚强的
其余的得0分。
将分数累计起来,分数在:
110—140 创造性非凡。
85—109 创造性很强。
56—84 创造性强。
30—55 创造性一般。
15—29 创造性弱。
-21—14 无创造性。
说 明
你可以根据这些答案,测试一下自己有没有创造能力?是创造能力很强,还是创造能力较弱?善于思考的你也许能从这些答案中联想到一个新问题:为什么美国的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对这50道题要这样打分?这里,我们试举数例,略加说明。
有些题目初看起来,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如第1题:“我不做盲目的事,也就是我总是有的放矢,用正确的步骤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好象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但是,倘若你这样回答,那么就只能得0分。这是因为这里测试的是,一个人是否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它不是采用现成的方法和步骤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答案中,人们可以看到,有些答案对了只得2分,可能有些答案对了却能得4分。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这些对于每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第3题:
“无论什么事情,要我发生兴趣,总比别人困难”。成功圣殿的大门是向着所有人敞开的,然而,培养兴趣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当一个被某一研究或某一种新的思想完全吸引住的时候,他的注意力便高度集中在这一目标上,其余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了。这时,需要探索的问题,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发挥他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劳动需要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巴斯德曾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因此,第11题答对了也可得到4分。
在这50题中,又有三题一旦答错了就要倒扣2分。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因为这三个题对创造力的影响颇大。例如,第4题:“我认为,合乎逻辑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和第14题:“在解决问题时,我常常单凭直觉来判断‘正确’或“错误”。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都不是按旧的思维方式获得的,需要另创新格,出奇制胜,物理学家福克说,“伟大的、以及不仅是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逻辑的法则发现的,而大多是凭创造性的直觉得来的”。
在这些试题中竟有3/5,回答吃不准或不知道,竟然也能得分。这又是为什么呢?科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前进的,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总是既不相信原有的科学结论,也不过于迷信自己创立的新假说。因而,有人说,正确的思维应当处于绝对信任和绝对不信任之间,这样可以使思维保持明智、灵活和清醒。这是很有道理的。
从这50题的答案中,可以引出很多值得思索和研究的问题。一旦找到这些答案,那么我们就能在了解自己是否具有创造能力的同时,找到提高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
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创造能力是一种创新能力,它是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的团队能激发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就象一种智力肌肉发出最大的力,为你工作。那首先是要提升你自身的创造力,有创新能力去塑造团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肌肉中每一个纤维的功能,使团队的创新能力强壮起来。
第一场:跳出思维定势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互动游戏
现在有下面的几个问题,请你试着答一下:
1.用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
2.用三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
3.用四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
如果题1的答案是11,那么你对了;如果题2的答案是111,那么你也对了;如果题3的答案是1111,很遗憾,你错了。
那么,为什么别人不错,而你会错呢?
小故事,大智慧
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他所著的《日知录》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洛阳的故事。
洛阳的钱思公非常富有但生性节俭。他有好几个儿子,尽管都已长大成人,但除了逢年过节之外,很难得到一点零花钱。
钱思公藏有一个用珊瑚做成的笔架,雕工精细、极为珍贵,是他最心爱的东西。平时总是把它放在书桌上,每天都要欣赏一番。要是哪一天笔架不见了,他就会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然后就会悬赏一万枚钱寻找这个笔架。
钱思公的几个宝贝儿子很快就摸准了这一点。如果谁缺钱花了,谁就会偷偷把笔架藏起来,等钱思公悬赏一万枚钱寻找的时候,就拿出来,说是从外面的小偷那里追查回来的,于是一万枚钱的赏金便轻易的到手了。过上一段时间,如果又有哪个儿子没钱花了,就又会这样如法炮制一番。这样的事,在钱思公家里,一年至少要发生六七次。
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欧阳修慨然道:钱思公纯洁无暇的品德令人赞叹,可惜他常被不孝的儿子们愚弄。
分析参考
这个故事听起来显得有些夸张,人们不禁要问,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呢?
其实,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思维定式的案例。
钱思公心爱的珊瑚笔架一次又一次地失而复得,在他的头脑中已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框框:“我的这个笔架很值钱,外面的小偷总想把它偷走。只要我悬赏一万枚钱,我的儿子就一定能把它找回来。”钱思公头脑里的这个习惯性想法就是思维科学中所讲的思维定式。
这个思维定式一旦形成,便会形成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怪圈,使你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甚至不愿意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影响了你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数字是“11”,对了;三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数字是“111”,又答对了。当问题答到这里的时候,人们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以为四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数字自然就是“1111”了;其实,“11”的“11”次方才是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
互动提示
要想使你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你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并克服它对你的不利影响。
二、暂时丢掉你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在给予我们极大帮助的同时,也经常会成为我们进一步发挥创造力的最大敌人。
小故事,大智慧
在丝绸业极为发达的19世纪中期,法国的养蚕业曾一度陷入了一场可怕的危机:快要结茧的蚕,身上长出一粒粒像胡椒粉一样的小斑点,然后便一批批地萎缩死去。这次蚕瘟延续了近20年的时间,法国的养蚕业遭受重大打击,濒临毁灭的境地。法国政府先后请了不少对昆虫深有研究的专家来商量如何对付此事,其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昆虫学家法布尔。
专家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不少长期以来对付此类现象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用煤油的气味去熏幼蚕吃的桑叶;将硫磺、木炭灰、甚至烟灰撒在蚕蛾的身上,等等。尽管这一类的办法采用了不少,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在1865年秋,无奈之下,法国政府又请来了化学家巴斯德。
巴斯德是个化学家,对昆虫学是一窍不通,他毫不掩饰自己缺乏关于昆虫方面的知识,虚心地向法布尔请教,依然不得要领。
巴斯德并没有灰心,经过对病蚕蛾的反复观察,他认为蚕瘟很可能与蚕身上的小斑点有关。他将病蚕蛾和健康的蚕分成两组,分别加水研磨,然后放在显微镜下仔细察看。他发现,病蚕表皮和内部组织里有一种棕色的微粒,这是一种椭圆形的细菌。健康的蚕身上却没有。巴斯德意识到,蚕瘟正是这种传染性细菌引起的。他在分析蚕蛾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后认为,必须在蚕蛾产卵的阶段就采取措施。他采取的办法是:将每一个蚕蛾产的卵都隔离开,凡是在显微镜下发现有那种椭圆形细菌的都立即烧掉;没有那种细菌的则保留下来作为蚕种。
蚕农们按照巴斯德的这种做法,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蚕瘟,使法国的养蚕业又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法布尔得知巴斯德制服了蚕瘟的消息后大为震惊。他既对自己只是沿用一套老办法殊觉遗憾,也对巴斯德这位昆虫学的门外汉竟然完成了这一创举深感钦佩。
分析参考
毫无疑问,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但在这项研究中,他的知识和经验却使他误入歧途。事后,法布尔发表感想说:“巴斯德真是个了不起的、承认—无所知的榜样……。看来,开始时对某个问题一无所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起点。”
法布尔的失败是由于他的知识和经验使他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式,在遇到新的问题时,习惯上使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
心理定式这种心理现象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发现的、他提出,在人的意识中出现过的观念,有一种在意识中再重复出现的趋势。他曾经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心理定势的存在。其中一个有趣的实验是:让一个人连续10~15次手里拿两个重量完全相等的球,然后再让他拿两个重量有差别的球、他也会感知为完全相等。反过来也一样。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定式,指的是“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
心理定式反映在思维上就是思维定式。简单的说,思维定式就是反复思考同类或类似问题所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模式。
纵观科学史,各个学科领域里的很多经过深入研究后获得的重大成果最初的突破口,其实早就有不少人遇到过。为什么总是只有极个别的人才会去注意、重视、研究并由此取得重大突破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般人都难以摆脱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形成的思维定式的束缚。
互动提示
有很多看起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其实往往并不是难在问题本身,而是难在不容易突破自我。换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有可能很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换个角度看问题。不是简单的空间的转换,关键是从心底里、思想中把角度换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