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麦金托什(James Mackintosh)
需要什么样的人来为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掌舵?自1998年德国戴勒姆-奔驰公司(Daimler-Benz)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达成划时代的合并协议以来,这家全球排名第四的汽车制造商由谁领导,就一直受到密切关注。这个职位也一直是业内最受垂涎的。
因此,谁来接班首席执行官约根•施伦普(Jurgen Schremp)的班,必然是昨天笼罩在监事会会议上的问号。结果,监事会决定暂时搁置接班人的挑选,而是将施伦普先生的合同延长三年。
对于施伦普先生的候选接班人而言,这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从好的方面说,无论是主管美国克莱斯勒分部的迪特尔•泽谢(Dieter Zetsche),还是负责重型卡车制造业务的性情随和的埃克哈德•柯德斯(Eckhard Cordes),都需要时间来整顿自己的业务。
但接班人决定的推迟,也为沃尔夫冈•伯恩哈德(Wolfgang Bernhard)打开了晋升之门。昨天,这位迷人的年轻工程师得到提拔,将由他负责经营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这是集团的豪华车品牌,也是利润率较高的业务板块。
无论由谁担任戴姆勒集团的掌门人,都必须面对严峻的挑战。除了克莱斯勒分部的问题外,该集团还准备向其日本附属公司三菱汽车(Mitsubishi Motors)注资,三菱汽车正处于捉襟见肘的财务困境;集团与其韩国合作伙伴现代汽车(Hyundai)的关系也很不稳定。此外,在一份公路收费系统的合同于本周令人尴尬地被解除之后,戴姆勒集团作为企业联合体的带头合伙人,还可能被德国政府罚款。
让施伦普先生掌舵如此之久,固然违反公司自己订立的治理方针,但也清楚地表明监事会的非执行成员们对他的能力有信心。尽管遇到种种问题,包括由股东提起的12亿美元的诉讼,这种信心也未曾动摇。
在施伦普先生继续掌舵的情况下,今年43岁的前麦肯锡(McKinsey)咨询顾问伯恩哈德先生,有望证明自己有能力经营好梅赛德斯分部。但与另两位候选接班人相比,他的经验毕竟少了几乎二十年,因此,目前他处于落后位置。
泽谢先生和柯德斯先生与施伦普先生的关系都很密切。三人都是戴姆勒的老将,从1976年起就为这家德国企业工作。一直到去年为止,泽谢先生都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他似乎成功地根除了克莱斯勒分部机构臃肿,管理层相互倾轧的弊病,使其成为精干、高效率的汽车制造企业,有一支意气风发的管理团队。
在此过程中,他也对美国新闻界展示了亲和魅力。除了在电视上频频露面之外,他还在每年的底特律汽车展上穿上围裙,为记者们递上啤酒。可是,在美国的汽车价格大战和20亿欧元(合26亿美元)的盈利警告之后,泽谢先生失去了他相对于柯德斯先生的优势。
“那让他的优势消失殆尽,”一位同事表示。“现在两个人不分上下。”
柯德斯先生的劣势在于,他负责分管戴姆勒集团业务中不那么引入瞩目的板块:卡车不如轿车那么吸引新闻界的注意力,也使他没有多少机会展现他对集团核心产品 ——轿车的热情。
不过,负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重型卡车制造业务,还是让他有机会表明自己的实力。
在他接任之时,企业处于一团糟:其下属的美国弗莱特莱纳公司(US Freightliner)严重亏损,企业上下到处成本高昂,而且全球整合程度极低。柯德斯先生在美国实施了大范围的裁员,并在德国压低了工资水平。
经过三年努力,他的分部在2003年的前九个月首次实现可观的营业利润,此利润额从前一年同期的2300万欧元提高至4.62亿欧元。
今天在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发表的年度报表上,卡车制造连同银行业务将成为亮点。
但正如泽谢先生因克莱斯勒的意外亏损遭受打击一样,柯德斯先生也不得不摆脱一个阴影,即他曾是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的幕后策划人。
合并五年之后,公司的股价仅为当时的一半,而合并本身还有待法院审理:施伦普先生正在等待法庭对一起12亿美元的诉讼作出判决,这起诉讼是由一名前克莱斯勒股东提起的。当然,对于柯德斯先生来说,这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施伦普先生本人继续赞同合并策略,而股东们也不愿把责任推到某一个人身上。
但这些因素的确增进了伯恩哈德先生的机遇。伯恩哈德先生从未出过大错,而他的非凡功绩包括大幅削减克莱斯勒的成本,并在一年内将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他还是一个“轿车人”,有机会兴高采烈地介绍新的性能特点,比如克莱斯勒的可折叠式座椅。
如果伯恩哈德先生能够解决一直困扰梅赛德斯的质量问题,并推出新款奔驰A-Class小型轿车,那么他就能建立起必要的声誉,击败两名年龄较大的候选接班人。即使他做不到,他也依然将是汽车工业的重要人物,并有望成为再下一任的戴姆勒集团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