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内的企业,即使已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仍然不太重视策略规划。多数的企业领导人因为有独特的远见与能力,通常领导人说什么,就是公司的策略。
过去他们有成功的经验,一路走来也都没有问题。只是到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再好,组织发展到某个规模,他们考虑的范围恐怕还是会有疏漏。因应规模的改变,企业领导人慢慢发现,可能要集众人之力,策略才能完整。
所以策略规划的第一步是,企业领导人有没有这样的体认,他是不是觉得集众人之智是一件重要的事。如果企业领导人仍旧是非常英明、睿智、游刃有余,他通常不会觉得策略规划很重要。因此,领导人首先必须要同意,众人比一个人强。
其次,策略规划是一个仪式。什么样的仪式?就是背书的仪式。领导人有一个目标,要请所有的高阶主管去执行。过去的做法是,CEO下令,大家去执行。在这种情况下,主管们即使内心不太认同,也无可选择。虽然目标仍可达成,但是主管总觉得是在为别人做事。
以策略规划让高阶主管背书
借着策略规划这个仪式,让高阶主管参与策略与目标的规划,在未来一年实际执行时,他们才会有背书的感觉,认为这个目标是当初我参与订定的,所以会有拥有权,才会愿意负起责任。
所以第二个重要原则是,如果企业领导人希望高阶主管负起责任时,策略规划是很重要的工具。即使领导人有清楚的目标与策略,还是需要这个仪式,让目标与策略变成真正执行者的目标与策略,如此,执行者的热忱与动力都会不同。
策略规划会议应该由谁带领?策略规划会议如果由领导人自己带领,还是会让高阶主管觉得,仍是奉命执行CEO的目标。比较好的做法是,由第三者来带领会议的进行,例如透过顾问或大学教授,带领策略规划的过程。但是,企业CEO事前必须与顾问沟通,让他了解企业期望的方向。顾问在策略规划的过程中,只是扮演导引的角色(facilitator),真正最了解企业的还是企业内部的员工。
策略规划的流程包括,事前的准备(preparation)、事中报告(presentation),与事后追踪(practice)。事前的准备就是搜集相关资料,以利高阶主管讨论,事后则是如何将讨论的结果落实。
事前的准备包括资料收集与训练。策略规划可以引用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将这些理论浓缩成一个一个模块,让它可以实际操作与运用。例如,运用波特的五力分析,进行企业的竞争分析。
可是很多企业的高阶主管都是技术背景出身,过去从来没有碰过管理或策略,所以不妨先花一些时间,为他们介绍基本管理知识,建立基本概念,如此一来进入讨论之后,才比较能够进入状况。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台湾七成企业的策略规划会议,都必须事先为主管介绍基础的策略管理理论。
事前的训练,是为了节省事中解说的时间。举个例子来说,策略规划进入事中的模式是,导引者一开始先针对某一个模块,如价值链进行观念的介绍。拿西南航空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为例,说明西南如何创造价值、如何沟通价值等,价值链代表的涵意是什么。所以,事中的第一段,通常要花十五到二十分钟解说。
分成小组讨论未来
其次,将参与的人员进行分组,人员平均分成四到五组,每组实力相当。每组可以视为一个小公司,因为每组成员都包含一名业务、行销、生产与技术。每组进行讨论,讨论公司目前与未来的价值主张是什么?讨论供货商与消费者的价值链是什么?讨论完之后再上台报告。如此一来,高阶主管比较会站在公司的立场思考问题。根据各组的报告,每组再给予严厉的批判。最后再由导引者做一个总结。
为什么要分组?就是要让每一组的高阶主管,都能够从公司的角度来谈问题。有的公司非常有共识,各组讨论出来的结论非常接近。但是有些公司的高阶主管,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出来的结论就像是从不同公司出来的一样。这个时候,就交由主其事者拍板定案,做出结论。因此,事中的过程就是解说、分组讨论、报告与总结。
根据我的经验,中间的讨论过程最花时间。原因在于高阶主管对管理知识的了解不足,他们不懂什么叫价值主张。举西南航空的例子,它的价值主张就是专门服务商务人士,提供低于一般机票三○%、比火车票再高一点的价位。如何能够压低价位?就是采取点对点的航班、不扥运行李、不提供餐点等。用例子让高阶主管了解,什么是价值主张?如何达成?
策略规划要讨论的内容究竟有哪些?通常策略规划的内容有四:公司的使命与目标、环境分析(包括内部、顾客与竞争对手的分析)、策略的厘订,及策略的执行。彼德杜拉克对策略规划做了很好的定义,策略规划就是问三个问题:我要去哪里?我在哪里?以及怎么去?公司的使命与目标到底是什么?方向在哪里?
假设你的目标在高雄,你可以选择走路、火车或飞机。如果你选择走路,对手开车,你就输了;但是如果你选择搭飞机,可是没有钱,就是对自己不了解。你的顾客要什么?说不定你的顾客要你坐船。因此,环境分析就是对自己、顾客的需求与对手的分析。分析之后才能进入路径的选择,也就策略的厘订。最后才是把策略变成具体可行的步骤。
策略规划的好处是,帮助企业领导人做决定,因为大家已经取得共识。企业所面临的策略规划问题大都大同小异。以产品或集团的发展来讲,一般可以分为非常有潜力、待开发、获利,及应该拋弃等四项。很多企业对于应该拋弃的部份,都很犹豫下不了手。面对赔钱的事业、绩效不彰的员工、该停的生产线等,高阶主管却少了勇气,无法下手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常常需要第三者,帮他们搭台阶、塑造气氛等。
策略规划会议实际的例子,可以这么开始:一开始问高阶主管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哪五件事是对公司有帮助,但是公司目前做不到的?
很多高阶主管会认为,有些事情对公司有利,但是却限于自己的思维,认为CEO不可能做这些事。会议的目的是让高阶主管享有言论免责权,你提出来,但是公司不一定要做。譬如,想想有哪些事对业务人员的业务有帮助?可能是每人配一部手提电脑或手机。也许你认为公司不可能这么做,而不提出来,因此丧失很多机会。
其次,进入讨论你觉得什么是我们企业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各组讨论的结果出来,一致的答案是团队合作,这个答案代表两个可能:该企业的团队很好,另外则表示该企业缺乏团队合作。
讨论公司存在的目的
接着,进入企业使命的讨论。问问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谁是你的顾客?你的产品与服务为什么存在?了解使命的目的是,让主管了解为何而战。今天世界上有你这家企业和没有这家企业,会有什么差别?除此之外,还要去思考,三年后企业的顾客会不会改变?
有些企业对自己的目标顾客是谁都会产生很大的争议。顾客究竟是通路、店面,还是最终使用者?不同的顾客所使用的广告诉求就不一样,选择的广告媒体也会不同。谈完使命之后才是目标,包括利润、营业额、EPS等。每个企业会有不同的目标。
接下来进入环境分析。先进行内部的分析,了解自己的核心专长。五年后若还要维持产业第一,必须发展什么新专长?哪些现有专长可以运用到新市场?还要了解三年后的核心顾客,他们在乎什么?如何满足、套牢他们?
最后进入策略展开,每个部门必须有突破的地方与改善目标。了解目标的成功关键因素是什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障碍该用什么来排除?
拟出年度执行策略计画书
一般来说,策略规划会议都需要两天的时间,最好找僻静之处。原因在于在办公室内,很容易受到打扰。
另外,参与策略规划会议的人员,除了董事长、总经理之外,各部门的一级主管及其未来接班人,大约十五至二十五人。
一个成功的策略规划会议,除了建立策略共识外,还应产出年度执行策略计划书初稿。所谓的年度执行策略计划书初稿,就是要把策略共识展成执行计划,并列出相关负责人。
举例来说,假设未来一年我们的目标是进军大陆市场,达到营业额五亿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为取得代理权、设立分公司等。但是阻碍这些成功要素的障碍在于,公司规模不够,所以很难取得代理权;在设立分公司方面,又没有人员愿意到大陆。
为了解决这些障碍,你的执行策略就是,先从经销商做起,熟悉大陆市场,再扩展取得代理权。为了顺利在大陆设立分公司,企业就得给予员工安家费,鼓励外派大陆。
总而言之,成功的策略规划会议,最后都能归纳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让企业一步一步达成策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