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另一面
在当今的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中,“创新”是一个被反复引用的词汇,不但被大多数领导者,甚至普通员工都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各种新的管理思潮汹涌而止,以至于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实践一种刚深以为然的理论,另一种号称更新、更全面、更有效的管理理论就冲击过来。
这容易造成管理者的浮躁,尤其是当现行的管理方式在运行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是从现有的管理方式中汲取和改进,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立即全盘否定现有的管理管理方式,更迷信另外一套全新的管理理论所描述的解决方案。
我有一双穿了近一年的好皮鞋,双脚已经非常适应在那座房子里居住,它陪我走过很多路,无论是水泥路还是泥泞的乡间小道,都表现良好。直到现在,它擦上鞋油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只是近来鞋后跟有些磨损,走起路来偶尔扭脚。
买双新皮鞋,还是到有经验的老师傅那里把它修好?
凭现有的收入水平,买一双新皮鞋在整个支出预算中所占地花费不算很大,这比较容易解决。可是我要衡量新皮鞋可能带来的风险成本。
首先,我不是专业人士,对皮鞋的质地没有研究,买来的皮鞋质量可能并不像广告宣传中说的那么好,它存在诸如脱胶、掉根、起皱等一系列隐患;
另外,众所周知,穿新皮鞋都要有一个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中我的脚就要倍受折磨了,轻则磨出两个泡,重则鲜血直流。
而修鞋呢?只需要在磨损的后跟上适当位置上钉一块适当地胶皮,花费不过几毛钱,就可以立即合脚的穿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个道理如此浅显,以至于我们在买鞋还是修鞋的问题上几乎不假思索就选择后者。
可是为什么在管理模式选择上却总热衷于“购买”,丝毫不顾忌它可能不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风险成本?
或许,这种想法让人觉得是不求创新,不思进取的,甚至受到猛烈的批判。正如当初胡适和李大钊关于“问题和主义之争”一样,直到今天恐怕大多数人还是支持“主义”吧?可是大谈“主义”的后果,鲁迅早就写道“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革革命……”,这是个无休止的过程,对社会进步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因此,他说:“无破坏即无新建设,但有破坏未必即有新建设”。
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如果在管理中遇到问题,不是脚踏实地去多解决问题,而是大谈新的管理理论,一批又一批的前赴后继,表面上轰轰烈烈,到最后却只给公司留下一大堆混沌的概念,就是没有企业发展壮大所必须的稳定性、长时间保持的价值观、核心竞争力以及稳固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我们海科集团正在迅速的膨胀发展之中,创新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企业精神正是“团结、求实、开拓、创新”,这八个字也永远是我们企业发展前进的灵魂。正确的看到创新的另一面,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应该会更加的卓有成效!这可能也是当初确定八字方针时把“团结、求实”放在“开拓、创新”前面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