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各类人才炙手可热,掌握高新技术的高学历人才更是成为企事业单位竞相争聘的″香饽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毕竟有限,而拥有高学历者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接受过多年高等教育且学有专长的高学历人员为什么会出现失业现象呢......
人才”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省教育学院杨立勋教授分析认为,知识性失业的产生与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不能与市场直接对接关系密切。首先,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没有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或者说,毕业生的专业过于狭窄、学非所用、高分低能。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在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失业是非常正常的。其次,高学历者的职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错位也是造成知识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学历者一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而市场经济则讲究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用人单位正逐渐抛弃过去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而将考察和录用人才的重点放在人才可以为本单位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上。所以,不能创造最大价值的高学历人才失业也是正常的。第三,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高校招生考试不受年龄限制等政策的出台,我国高学历人群失业率增加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高校扩招了,并不意味着就业市场也扩大了。2000年我省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是8万多人,2001年继续扩招,而就业市场的容量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所以从长远来看,我省高学历人群的失业率上升将是一种必然趋势。第四,从全国来说,高学历人才一般集中在东南沿海及内地核心城市,他们一般都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就业,这也是导致知识性失业的一大原因。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所占比例看,我国人才不仅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与某些发展中国家也有相当差距。我国之所以出现大批失业人才,并不是因为人才数量绝对过剩了,而是因为求职人才、用人单位、教育部门种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引起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的人才相对过剩。
市场拒绝“包装”出来的人才
如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文凭、证书、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工作经验甚至相貌等等都成为人们求职的“资本”。于是,有些人便刻意“装潢”,将各种各样的虚假“光环”罩到自己头上。然而,实际能力终究是检验人才的惟一标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泡沫人才”,最终要被市场淘汰。
某科技型民营企业CEO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企业发展急需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多渠道层层筛选,最后根据应聘着简历,从网上选中一位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才”。这位CEO说:“选中他不只因为他学的是生物工程,主要看中了他的工作经历,31岁便有10年驻俄罗斯经历,很不容易啊!”经过双方认真协商,高薪聘请他担任了项目带头人。谁知,这位“人才”根本没有实际工作能力,不到一个月便被“炒”了“鱿鱼”。临走,他才说了真话,不但没有学过本科,根本也没去过俄罗斯。这位民营企业“CEO”说,绝大多数企业用人讲究“实际、实用、实效”,谁也不会花高价聘个“花瓶式”“人才”当摆设。
一些企业界人士对“泡沫人才”进行了归纳:一是“自吹自擂型”。上面讲到的那位已有10年驻俄罗斯经历的“人才”便是个典型;二是“眼高手低型”。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认为有了文凭便拥有了一切,求职时挑三拣四,对薪水斤斤计较;三是“万金油型”。目前企业用人正从“通用型”向“技能型”转变,有些人怀揣多个证书却“放斤不够斤、放两不够两”,难挑重任。
某IT企业陈CEO自认为是业内知名的“挖人才”高手,陈CEO认为:“选人才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能力和潜力,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有的时候硕士生做的东西并不比大专生做得好。” 陈CEO的观点是,就企业而言,首要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所以,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包括管理技术),又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最受企业青睐。
省人才市场王经理指出,他们的最新统计表明,在用人单位的需求中,对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占32%,对硕士及博士学历人才的需求各占1%,而标明要专科层次人才的却占41%。“用人单位已经从前两年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怪圈中走出,用人求‘实’不求‘高’,已成大势所趋。”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揭示的正是一种实际的识人观、用人观。
企业呼唤“人才租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久前,某企业想找一位研究生担当某项食品开发重任。花了很大力气,找到了一位比较理想的人选,可是当人家了解了公司状况和许诺的薪水后,便打了“退堂鼓”。公司管理人员无奈地说:“眼下食品开发人才十分紧俏,身价也高,如果长期聘用,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根本吃不消,但在短期内又急用。如果有人才租赁市场就好了,我们可以以项目定报酬,一次一算!”
“人才租赁”是人才流动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人才聘用不同,用人单位与派遣人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只有有偿使用关系。显然,“人才租赁”对用人单位,特别是对实力较小的中小企业以及人才本身都有许多益处。对派遣人才来说,有人才交流中心为自己缴纳社会保险,发放工资福利,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单位”中“解放”出来,为社会所用;对用人单位来说,不必过多储备人才,如临时需要可以通过“人才租赁市场”请到合适人才,“成本”不致太高。
那么,如何使这一新的用人模式在人才流动中逐步完善并发挥更大作用?业内人士提出:通过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进行全面测试,并评鉴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以供参考;出租方要界定人才等级,按照高、中、低不同层次,根据不同的课题、项目和人才等级,实施不同期限和要求的租赁方式;出租方应与人才签订劳动合同,同时与用人单位签订租赁合同。承租方对人才拥有使用权,负责使用并提供薪金、福利待遇和租金。
人才失业缘于“供需错位”
记者了解到,目前人才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人、用人单位、中介服务组织向市场转型“不够”引起的“供需错位”。
许多人才至今热衷于找关系,靠熟人,不愿意找市场,认为到市场上求职矮人半截;有些人才到市场上求职,眼睛向上,只盯着发达地区、大城市、大企业、高收入,有的人甚至一开始就定下“非多少钱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目标;有的人相互攀比,见异思迁,甚至为高薪不惜放弃所学专业,为日后失业埋下“伏笔”。实际上,人才地域分布极不平衡,高级人才中的85%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并且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大单位,而广大西部地区和地、县级基层单位的人才还相当匮缺,为有远见的人才留有广阔的就业和发挥才干的空间。
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摆脱“单位人”束缚,不愿意通过市场寻找需要人才,即使有企业到市场上找人,也仅限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难以吸引真正的人才。
这种由“供需错位”引发的人才失业,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求职观念、用人观念、中介服务观念以及教育模式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总体体现。应该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人才失业现象是必然的,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一现象不但能清楚地告诉人们,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督促人们尽快转变观念适应市场,还可以警示教育部门,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树立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原则的办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