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木桶理论新说

说到木桶理论,可谓众所周知。通常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一个组织而言,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类似于一个木桶的若干木板,而组织的能力又如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织中最弱的要素。

我们把因“木桶短板”造成的企业能力不足称之为传统木桶理论。其意义在于,使企业领导人认识到,组织的某项能力,有如木桶中的最长木板,无论其多强多高,对整个组织的能力都是不起作用的。它启发了企业管理者反省自身,开始检讨企业的薄弱环节。

某些管理者听到这个理论后,如梦方醒,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企业的发展总不如人意,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短处。

然而,这样的感慨却未必真正地发自于心。20多年来,相当一批企业利用自己具备的种种优势,即其木桶的长板,掘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前的关系资源、技术资源变得不再独具优势之后,曾经是“草莽英雄”的企业家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木桶短板”,这标志着他们的成熟。但是,仅仅认识到木桶短板导致的企业劣势,还远远没有得到“木桶理论”的精髓。

要正确理解木桶理论,就要认清木桶理论包含的5个层面:

第一层面: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显而易见。

第二层面:木桶的容量也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却是大多数人不易看见的。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有如木板之间的缝隙,通常为人(尤其是领导者)所忽视,但其危害却最深。如果一个组织不倡导积极、正向的文化建设,内耗严重,使得垂直指挥链和横向联络系统出现扭曲,部门与个人之间不协调、不同步,有如木板之间的缝隙,将致使木桶不能容纳一滴水!如果此时,企业还把注意力放在最短的木板上,岂非缘木求鱼?

第三层面: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是眼球聚集的焦点,成为千夫所指,企业也往往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最弱的环节或部门。但事实上,企业的焦点应该是最长的那块木板。因为只有充分发挥长处才是竞争制胜的关键,正确的企业策略应该是集中优势资源,使强者更强,在企业最擅长的领域寻求突破,才是成功之本。而对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则要看它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多少不利影响,如果影响巨大,当然要用更长的木板取而代之。如果这样的短板是企业的某项能力,比如学习创新能力或品牌影响力,就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来逐步提高,而不应操之过急。

第四层面:谁在关注木桶的底板?要知道,除了木桶中长板、短板,木桶还有底板。正是这谁也不太重视的底板,决定这只木桶还能不能容水。这只底板正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即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对于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目前的基础管理还相当薄弱,体现在以企业领导人作为指挥核心,随意性相当强。在许多企业里,制度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完备,最大的问题在于执行不力。而且在市场业务良好的前提下,基础管理还往往被管理者所忽略。一种普通的观点是:企业发展要靠市场的拉动,而不能仅仅依靠内部管理进步的推动。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这种观点无疑有可取之处。但企业总要长大。一个迅速长大的企业,正如一只容纳了相当水量的木桶,越来越大的水容量将构成木桶底板的巨大挑战。那时,基础管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而在那个时候再想亡羊补牢,恐怕就非易事了。

第五层面:这世上不会只有一只木桶,木桶们处于一个竞争的世界里。既然存在着比较,木板的长短只能是相对的。因此企业做竞争分析时,一定要考察企业的相对优势和劣势,这样的优势可能是木桶最长的一块,也可能是木桶最短的一块,即也许企业自己最弱的一块,相对于竞争对手却是最强的一块。

因此企业既要真实了解自身,也要客观评价对手,明确相对的优势和劣势。

事实上,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根本原因在它拥有相对竞争优势;而限制了企业更好发展的原因,在于它的相对竞争劣势。

同时,企业要认识到,充分发挥长处,才是赢利之本;而克服短处,是对失败的防范。优势可以为自己带来成功,劣势为自己带来风险。无论是对于组织还是对于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木桶中最长的一块(相对优势)是成功的根本,而木桶中最短的一块(相对劣势)是失败的根本。因此,认为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那是生活经验,无可厚非;可是认为组织能力也取决于组织中最弱的要素,那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