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管益忻的“消费者剩余”即是核心竞争力价值的一部分。
2、异质性。企业不同,核心能力不同。核心能力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因此竞争对手在短期内也很难超越。不同研究者对“异质性”有不同的表述,如“特定性”、“专有性”“途径依赖性和累积性”、“独特性”等。对这些不同的表述从其具体阐释来看,却基本上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衍生出“异质性”特性的核心能力中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表征的部分内容,更造成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交易与不可模仿。因此,有人将其表述为“不可模仿性”、“整体性”或“暗默性”。
3、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本、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有研究者将延展性表述为“持久性、衍生性”。
4、资源集中性。企业只有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关键领域才有可能建立起在这些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5、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是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6、非均衡性。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本质体现。企业在构建核心能力的过程中,既有继承性的技术渐进发展,又有突破性的技术革命。
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上,有不少研究者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中很重要有时甚至是很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技术被王秉安称为“核心技术”,被周星、巢来春称为“核心技术能力”,被邹海林称为“研究开发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被李悠诚称为“企业的生产技能”等。这些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包括企业的R&D(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品工艺创新能力。其中R&D能力是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能力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转换为技术忧势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