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参加MBA学习班的周铭,想把自己的公司当作一只小白鼠来解剖和研究。营业额约3亿,人数达一百多人,公司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多问题让学计算机出身的周铭想不明白:为什么一笔金额很大的应收帐款,直到一年后才被发现,谁该为此负责,下一次又如何避免?怎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努力者得到他应有的报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吃“大锅饭”?
他向上家联想寻求帮助。恰巧,联想正在实施一项分销商助长计划,帮助分销商提高管理水平。联想认为,资金运转能力差是造成分销商盈利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通过KPI体系管理咨询,深入了解分销商的运作,帮助分销商成长。于是,锐力创新获得了第一个试点资格。
真是天上掉了馅饼。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让联想“深入了解”,将财务数据完全公开,周铭心里忐忑不安。毕竟,上下游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很多信息不便向对方透露,此其一;其二,一切缺点暴露无遗,岂不是很丢人?左思右想,他决定还是一试——丢人就丢一次吧,为的是以后不丢人。
联想小组进入
2002年4月联想的工作小组进入了,包括信用管理和商务人员一行四人。锐力创新也成立了四人小组予以配合:一位副总,一位企划办经理兼总经理助理,一位财务人员,一位商务人员,由总经理助理季绍华担任组长。
在誓师大会上,周铭面对60多名员工慷慨呈辞,他告诉大家管理的漏洞已经到了必须弥补的时候了;他要求所有的员工都必须配合项目组的工作,而他本人也会随叫随到。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的决心所动。
随即,联想工作组用了两周的时间了解需求,包括现有流程、资金状况、人员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等。然后八人小组兵分两路:一路搜集资金数据,详细了解公司资金运转状况,另一路梳理流程。
整理资金数据
搜集资金数据的,把一年的帐本都翻了出来。“很多数据我们以前没有找过,也没有统计过,所以搜集数据很费功夫。”季绍华说。他们计算出库存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应收帐款逾期率、销售收入和毛利率。这些指标,锐力创新以前大多没有计算过。这一切虽不深奥,但对于锐力创新来说,仿佛一层窗户纸被捅开了。
从计算出来的数据看,联想小组发现,锐力创新的财务指标都落在了同行业正常范围内,但是波动起伏比较大。除了正常的寒暑促的波动外,还贷、上家政策变动,都带来了较大波动。他们认为,平稳运行,避免大起大落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财务数据反映的是结果,只知道计算数据,并不能让锐力创新改善经营。例如,应收帐款逾期率高只是表象,其背后的原因是,欠款追缴的责任没有到人,流程的设置不合理…于是下一步要做的,是把这些经营目标、资金运行目标和风险控制目标落实到岗位职责中去。但岗位和流程的合理设置是这一切的前提。
梳理流程
梳理流程的小组同时正在进行这项工作。他们把分销、采购、大客户销售的流程理了出来,划分出岗位设置,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固化流程大概花了两个月时间,一遍遍推敲,一遍遍听员工反馈,一遍遍修改。然后,他们把每个岗位的考核指标确定下来,包括岗位责任和个人素质要求。前者依岗位不同而异,约占80%的比重,后者一视同仁,约占20%。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考核指标不超过5条,都是最关键的,体现整个公司战略和运营目标的经营指标、资金运行指标和风险控制指标。
至此,联想管理咨询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锐力创新的管理升级才刚刚开始。实施,才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决定着项目的成败。新的考核制度打破了“大锅饭”,改变了工作习惯,遭遇到的抵制都在情理之中。以前大伙儿一团和气,做多做少工资照发,现在,每个岗位都明确规定该做什么,考核结果,发放工资。在“宣贯会”上,周铭再次表示了决心。此后,锐力创新大约用了两个月时间“走”流程。周铭说,直到现在,他们还要经常调整流程。管理当然是要付出精力和代价的。
工作从模糊到清晰,很多员工疑惑地说:“我做到了这些,别的都不用管了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公司的灵活性可能被打破。小公司的灵活性在于,出现一个空缺和需求,所有的人都可以顶上,一个项目,一个大单,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忙碌起来,热火朝天。
打破了这一个潜规则,就意味着你的制度和规则必须制订得非常严密,没有漏洞。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锐力创新的困惑。但是,“我们宁可牺牲一定的灵活性,也要把制度建立起来,因为员工什么都可以管,就可以什么都不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制度一点点变得更完善。”季绍华说。
这次流程再造和KPI体系的梳理,给锐力创新带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合作伙伴最直观的感受是,和她打交道钻空子越来越难。在中关村信用状况恶化的现在,这一点尤其重要。“我们隔壁一家公司受到佳企卷款案的牵连倒闭了。我们没有卷入这些事件。”周铭笑道,有一些庆幸,也有一些得意。KPI项目确实是他颇为得意的一件事,在一段时间里,他常常忍不住向外人传播。
和锐力创新同时列为联想试点的是山东一家分销商。联想在总结报告中表示,相比较而言,锐力创新的效果更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总经理的目标更明确,决心更大。
知识链接:KPI如同企业经络
锐力创新实施的,是一个KPI体系+流程再造。将流程梳理规范,减少漏洞,再将企业关键业绩指标从上到下一层层贯彻下去。
什么是KPI
什么是KPI(企业关键业绩指标Key Process Indication)呢?它是一种绩效考评体系,即抽出企业关键参数,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成可操作的工作目标,作为绩效管理的基础。它要求公司上下都以这套指标体系作为统一语言,无论预测还是总结都要以它为参照,从而保证企业最终目标的达成。
国内IT公司中,实施KPI体系的并不多,其中以大公司居多,例如联想、神州数码。2001年神州数码提出“以KPI为核心的人才战略”,把它列为当年公司三大战略之一。锐力创新是中关村为数不多的采用这种管理体系的中小公司之一。
形象地解释,KPI就像一个拼图背后的底图。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父亲把一张很复杂的拼图,弄碎了交给儿子,省得他来纠缠自己。没想到,5分钟后,儿子闹着又来了,手里捏着一张完整的图。父亲大吃一惊,叹为神童。但是翻转图片一看,拼图的背面是一张简单的脉络清晰的图。
在纷繁复杂的业务背后,KPI就像这简单的脉络,贯穿全局,纲举目张。将公司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到人,一目了然,语言高度统一。所以,它就像公司的经络,贯穿公司业务始终,通则顺达,“不通则痛”。
没有KPI会怎样
没有建立KPI管理体系时,业绩指标的传递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第一,传递不完全理性,没有科学的衡量和划分依据,并且在时间和任务量方面也难以衔接;第二,部门的目标可能和公司的目标不一致,难以形成合力。
KPI指标体系宜量化
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直接量化,要进行要素转换进行量化;实在不能量化,可以进行工作细化。指标不宜过多,以一个人背3-5个指标比较合适。
合理制订指标值
指标制订不合理可能起反面作用。例如,如果利润率过高,周转次数过低,可能也能得到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但是这是以过高的资金占用为代价的,是不健康的。
实行时机
和所有的HR管理遇到的问题一样,KPI管理会占用业务的时间。管理和业务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当生产方式没有更多改进空间的时候,才会用人力资源的管理办法来提高生产效率。KPI管理是绩效考评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恰当的时候引进,一定会遇到阻力。
恰当的时机是:第一,当公司目标传递混乱的时候,通常需要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第二,现有改进生产效率的手段已经采用。
常协同流程再造
实施KPI可能通常和流程再造联系在一起。在2001年神州数码的誓师大会上,郭为讲了个故事:“不拉马的兵”。传说一个将军到兵营里视察,看到士兵们热火朝天地训练,却有一个人无所事事。将军询问:为什么大家都忙着,只有你闲着?士兵回答,他无事可干。原来,在以前骑兵的编制中,有一种站在马前拉马的兵,现在骑兵已经取消了,这种士兵却没有被取消,就成了不拉马的兵。郭为说,他们要找出“不拉马的兵”,让人员的设置更合理。
因为KPI是管人力资源管理3P(position岗位、personal岗位任职能力和performance绩效)中的“绩效”的。而绩效是建立在前两P,岗位及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的,只有理顺了前两P,才可能有合理的第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