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抓住细节

作为一名曾经在大型企业工作过的员工,对于当时那个的国企作风和管理风格,至今仍记忆清晰。生产、财务管理粗放、官僚浪费是这类企业的一大特色,后来,也陆续听说过该企业大举推行5s、6西格玛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正努力通过3C认证、各种ISO认证等等。不管怎样,但愿中国的国企改革能循序渐进地推进体制改革、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末,大批思想开放,头脑灵活的人抓住机会,搞承包、办私企、下海上山,掘得第一桶金,可以说是挣够了“机遇”的钱(政策、股市)。从九十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一些规模企业,生产力、技术实力优厚的企业,靠技术、靠产品继续开拓市场、拓展领地,但是从2000年左右到现在,大家一致感到市场越来越难开拓,竞争越来越激烈,降价、促销、新概念满天飞,竞争对手和竞争产品层出不穷,这时候,做企业创业都不那么容易了,就凭简单的发号施令、空喊经营理念和人性化管理而不实际履行,已经不灵了,现在要把企业做大作强,简单地说,就需要挣管理的钱,从机制和体制上入手。即,从精细化管理和细节上下功夫,从开发、生产、销售、财务、日常管理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下手,做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的丰田靠精益制造,将日本车打进国际市场,并多年蝉联世界百强前列。(在以前咱们的浪潮内刊上,钟博士曾经对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精益制造有过阐述。)战后的日本,在多次考察和研究后,在缺资金、缺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下,创造了一种精细化管理理念,后来居上,竟然在通用、福特占据的美国市场中开辟出一番新天地,令以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生产节约成本为管理模式的美国巨头,不得不折服小日本的精打细算、慎密思维和深透的研究,这些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降低库存积压、以销定产、看板生产、优化生产线和物流流程、成立核算中心(小组)以激励措施调动工人积极性,并降低各环节的成本和避免浪费。当然,丰田的成功还得益于历史上那段油价上扬,消费者为节省花费,而放弃了笨重耗油的美国车,而选择轻便不掉档次且油耗低的日本车。但是,精细化管理思想,在资源日渐紧张的情况下,早晚会大放光芒,日本人的精明和严谨的做事风格,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前不久看到一个报道,说上海的地铁一号线是德国人设计的,也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中国专家设计的地铁二号线投入运营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我们这才发现一号线的设计中有需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据说,二号线现在还没实现盈利。这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现实。造成的损失,有些可以补救,但比忽略细节的成本要高多了,有些连弥补的机会也没有了。
因为细节发现,吉列剃须刀得以成功;同样因为细节观察,洛克菲勒得以成功发现三十七滴焊接的规律,从而使焊条从39滴努力节省了一滴。福特因为关注细节而受到董事长的青睐而成功应聘。
超级大国前苏联,在时代变革的关键时刻没有把握住机遇,一度衰落,其主要原因是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或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或信息产业时代。当然不排除社会体制方面的约束前苏联走向衰落除了政治经济体制方面原因,在工业上是失败在了电子技术等产业。俄国人豪放不羁,没有重视比指甲盖还小的元器件技术。实际上俄国是一个不乏专家和各种杰出人才的国家,他们能把重化工搞好,能飞上月球,能制造和研究出中国人目前也掌握不了的航天、航海、战略核武技术,绝对是个精英大国。不重视轻工电子产业,笨重庞大的建筑设计、耗油的汽车设计,不能说不是忽略细节、忽略小事的一种表现。
原先从杂志中看过一个案例,某公司进口产品拆分成零件,然后照做模具生产,然后组装。与进口产品外观一样,但产品的性能却达不到进口产品的水平,其中忽略的就是细节。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是不聪明,中国的奥林匹克大赛屡屡获奖,我们创造力不行,归咎于素质教育、传统教育,我们的模仿力应该没问题吧!懒惰、不负责、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事不关己。体制缺陷,监督、激励机制跟不上步伐造成了一次次的产品质量地下与浪费,导致我们的好多企业错失良机。
对于我们的软件,如何搞好精细化管理,如何在增强软件功能的同时,也要提高软件的易用性,我曾经做过思考。我们的软件工作,有好多可以反映细节的地方,比如一个提示信息的表达模糊,一个错别字或一个标点符号,一处不友好的界面都有可能给客户带来一个非专业的印象,终结我们和客户的“缘分”,没办法,现代人的确越来越挑剔,但是这也是好事情,客户的成熟、吹毛求疵会促进我们质量的提高。一句话,一个表情,一种简单的沟通技巧,一段全盘考虑的代码有时就能“流露”出我们的责任心与严谨作风,让人承认自己、相信自己、完善自己,不要轻视别人,有傲骨最好别有傲气,克服IT人的一些通病,否则我们会失去好多机会。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豪放但不拘小节,做事讲究想当然、差不多就行,这在当今世界市场要求质量第一、国际各种壁垒盛行的情况下是极为有害的,当然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么,利用自己的优势,借鉴他人的长处,改正或者避免自身的不足,是强化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可喜的是当前很多知名企业推行扁平化管理,公司高层深入生产、营销一线,了解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开拓市场、宣传品牌形象,应该说这不仅是企业的进步,也是生产力极度发达的今天为“形势所迫”的必要之举。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也是从细处,从小处着手,方可发展壮大的至理名言。在如今软件业四面楚歌、狼声四起的时刻。如何提升民族产业,振兴信息产业的明天,怎样把握好工程细节,大小一齐抓是我们所有人应该都关注的焦点!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