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可能会引起一点误会。一是关于职业的误会,以为笔者是江湖郞中或是深山隐士;二是觉得所倡之道与现实状况、与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相悖。其实大不然。正因为管理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空前的压力,才更应当象运动员上场之前,先来点以静制动,才能发挥正常,所向无敌。
先看上联。所谓无求,当然不可能毫无追求,而是不要有过分的自利追求。否则从逻辑上也讲不通,因为“无求”本身就是一种追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对名利看淡一点,反而会得到更多的认可。换言之,有追求,但不苛求。
凡事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在现实中,管理者有更高的目标,也往往被追求所累,本来好的追求反过来成为负担。一种比较现实的平衡,仍然是过程的全力以赴,对结果的平常心。现代医学证明,人的疾病大多是由心理原因而致,所以平常心就是心安之道,也是健康之本。
下联有更深刻的寓意。养生之道,无非是通过心理与饮食平衡来保持身心的良好状态。现代医学证明,饭只吃到7-8分饱有益健康。现代人富贵病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吃得太多太饱。有人喜欢将其归咎为环境污染,其实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还不是在于人的贪婪和欲望的无限膨胀?大多数管理者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没有规律,重压之下吃一点也觉得消化不动,健康又从何谈起?有的人渴望通过体育锻炼保持健康,其实是舍本逐末,等于是本钱不多还要投资,岂有不败之理?
“不饱”也是讲欲望的适度,儒、道两家都强调这一点。孔子承认“食色性也”和“饮食男女,人之欲莫大焉”,但要控制在礼的范畴之内,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中国历来提倡“俭”,俭过了头便是“啬”。普通是“勤俭”连着说,意谓生产要勤,消费要俭。《老子》不然,不连着说“勤俭”,只单独说“俭”,意谓消费要俭,生产也要俭,“双料”的俭,就是“啬”了,到了清静无为之境。佛要求的境界是“无欲”,虽然是大彻大悟,常人实践起来太难,还是先从儒、道的要求做起。其实人能将物欲减少一分,相当于对自己多解放一分,自由就会增加一分,距离真正的幸福就更接近一步。
此联同时也是处世之道。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在于中庸之道,凡事强调留点余地。这一点曾经受到强烈的批判,甚至被斥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思想根源。但科学发展到今天,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比如环境保护、科学伦理等领域,已经充分证明了其高明和卓越。在人生中,这更是明智之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别人都有足够的空间,拥有足够的自由。
出处:博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