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七位刚毕业的高校学子初入职场工作失误的真实记录,这是某it媒体编辑部主任读对七位应聘者试用期表现的真实回忆。
初入职场“七宗罪”——我们无意夸大职场新人的初次犯错,我们只是想提醒更多刚刚进入职场的学子需要注意的点点滴滴……
不要太“聪明”——初入职场“七宗罪”之一
聪明是一种宝贵的天赋,可惜有人就是太聪明了。我必须承认,s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当时我在一家it杂志编辑部工作。s君是众多应聘者中被挑选出来接受面试的少数几人之一。见面不久,我就发现他可以算是个人才,谈话自然流畅,思维相当敏捷。他随身带来了一叠厚厚的稿纸,是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他带着几分自豪地告诉我:已经有一家出版社准备修改后出版。面试结束的时候,他追问我是否可以录用,而后我又接到几次s君发来的短信和邮件,询问应聘的结果。看来他确实很重视这个工作机会。于是,两周后,他坐进了公司的办公室。s君过人的聪明才智很快表现出来——可惜大多是小聪明。
“游击战”
作为it媒体的编辑,平时工作时间qq在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s君算是让我开了眼——他上班的时候同时开着三个qq。一个工作用,一个朋友用,一个闲聊用?或者是一个工作用,一个闲聊用,还有一个扮人妖用?
但是s君似乎有充足的时间。每次我从他身边走过,大都能看见他在以极高的工作效率向qq消息窗口里面输入文字。有一天上班的时候,他忽然大声欢叫起来:“哈哈,真的是!”然后激动地向办公室的人大声叙述他在网上怎么听说某明星的qq号,然后如何添加这个号码,查证这个信息……真是聪明绝顶!一个同事跟着说笑了两句,留下他一人坐在那里疯狂敲击键盘,自言自语,兴奋不已。
我告诉他,应该排除干扰,专心自己的工作,而今他不仅没有做到,而且严重干扰了别人工作。第二天,我注意到他安静多了,qq也只开了一个。似乎整天在那里专心找选题。
但是不到一周,我就发现他启动了“预警系统”。每次听见我的椅子一响,他一敲键盘,各种窗口就全部缩小了。真是聪明,知道用“CEO键”,可是他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干什么,我其实大都知道。
我也有很多次是站在他背后喝咖啡,跟其它同事寒暄时“无意中”看见一些东西的。s君都没有发觉?是的,没有发觉。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务正业的时候,都是精力很集中的。我小时候逃学去玩电子游戏的时候,也不知道老妈就站在身后。就这么简单。我于是开始考虑是否招人把他换掉。
大家有机会注意一下你顶头上司的办公室位置吧。是不是可以“一览无余”?就算不是,也没有关系。头目都是过来人,你会游击战,他早就会了。不要以为你做什么,别人都不知道。
“雄辩”
s君和很多聪明人一样,不是很乐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当我指出他负责的稿件中“的”、“地”、“得”混淆的错误之后,他说:“你没有告诉我,我又不知道……”我禁不住要笑:是不是要我重新给你上语文课?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人告诉他,而是他自认为聪明,他认定自己就是对的。
当我第三次指出他的这个错误时,他的聪明才智立即又体现出来:“前几天我问过我一个朋友,他说现在已经通用了。”我没有立即回答他。他又补充道:“我这位朋友是北大的研究生。”我想了三秒钟,说:“那我,我们以市场为标准,让客户来评判我们的产品质量。从这一期开始搞读者挑错活动。如果有一个读者认为这是个错误,那我们以后就必须严格改正。”他愣了一下,片刻,他“哦”了一声,算是同意。
但是他还没有等到读者挑错活动的结果,CEO就找s君单独谈了一次话。“他没告诉我,我又不知道……”这熟悉的句子我在楼下都听得一清二楚。过了不久,他满脸得意地回到办公室。我却收到了上面发来的消息:“尽快削减他负责的工作,开始招聘新编辑。”
“良禽择木而栖”
当我向s君索取作者名单、相关资料时,他也感觉到了什么:“有什么动作吗?”我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一句:“没啥,按上级指示进行资料备份。”事实也确实如此。
半小时后,资料备份完毕,CEO找他谈话。片刻,他下楼来收拾起东西,中间还不忘抓紧时间和几位网友聊了最后几句话。办完手续,最后我送他到公司门口。他回过头来似乎想要说什么。我没等他说,已经转身走进了公司。我只是确保他直接走出了公司大门。再要进来,前台小姐自然会询问他。
其实他很聪明。一切都是因为他太聪明了。聪明得不知道我用google搜索一下就能查出他的稿子是抄袭的;聪明得忘记了他违规工作,没有交给我审核就送去排版的稿子,按照流程最后还要交给我终审;聪明得不知道制作部主任会在每周的碰头会上向我反映他送去排版的稿件严重违规……
s君就这样走了。对于他来说,这一天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他随身带了移动硬盘;而且前两天,他理了发;再早些时候,他还请过几次假。没错,他已经不打算在这家公司干了,早就开始寻找其它的工作机会。可惜他没有想到他理发、请假这些事情我都注意到了。没想到公司会先炒了他。
发现公司上下已经对自己评价很差的时候,就立即开始寻找新的工作,这是s君最聪明的一步。但他又太聪明了,决定找新工作的之后,就开始敷衍当前的工作。如果你觉得这很正常那就看看结果吧。
不久,一家网站的一个老同行在网上找到我——
“前两天招聘进来的有个s君,听说以前做过《××》杂志,你不是在负责这本杂志么?”
“是的。他以前是我手下的编辑。”
“为啥离开你们公司?”
“被解聘了。”
“哦?为啥?”
“太聪明了。”
你是职场“独行侠”吗?——初入职场七宗罪之二
你善于与他人合作吗?相信你会说没问题。w君应聘的时候也是这样回答我的。
w君毕业于一所名校,只身闯荡北京。在我们这家it媒体当文字编辑,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每次把工作任务给他安排好了之后,他就埋头去干了。CEO看他那副认真的样子,很满意,但是我却没有料到事情是那么的不顺利……
无组织观念
有一天,w君早上上班迟到了半个小时。作为编辑部主任的我,出于工作职责所在,自然会问他,怎么来晚了?
他板着脸说:“堵车了。”
“以后不能按时到,就打个电话过来说一声。”
“唔。”
第二天,他又迟到了半小时,但是我仍然没有接到他打来的任何电话。
当我再次询问的时候,他给我一个更加直截了当的回答:“下班把耽误的时间补上就行了嘛!”
“你的稿子今天要排版,制作部也跟着你下班补时间?”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能理解了。守时、守纪,是团队协作最基本的一点。试想,你上班了,同事却都还没来;你着急得要死,其他的人却都趴在桌上打瞌睡。如果都是这样的话,那还有什么团队协作可言呢?
可惜w君没有理解。
不求助他人
编辑部配给w君的电脑是新买的,中档实用型的配置,可能是因为硬件之间有些不兼容,性能方面有时候不太稳定。我坐在w君背后,经常听见他啪地一声扔掉鼠标——电脑就自动重启了。w君专门把机器拆开来,修理了几次,但是问题依旧。
最后我说,咱们换吧。机器换过来,我捣鼓了10分钟,就解决了。他对我满心感激,我却在为他头痛……
作为it媒体的编辑,大多能够自己处理电脑硬件、软件的常见故障,即使对电脑技术不太精通,也没关系,整个编辑部9个编辑,不是diy发烧友,就是软件高手。但是,w君偏偏就是不开口!
人都有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努力争取自己解决,那没错。但是,明明自己解决不了,又不求助,那就有问题了。大家作为一个编辑部的同事,平时一起工作,不就是为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吗?协作是相互的,从来不请求别人帮助的人,别人又怎么敢找你帮忙呢?
如果w君只是不懂这个道理就好了,可惜事实证明,他的问题还要更严重。
太清高
上班一族,经过一上午紧张的忙碌,中午大家一起吃午饭,聊聊趣闻逸事,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和休息。可是,w君和大家一起吃过两顿午饭之后,就开始一个人吃方便面了。我后来有一次跟他单独谈工作,谈到同事,他仍出了一句话:“看见他们就恶心。”我心中一惊,问明原因,却又哭笑不得……
原来,中午吃饭的时候,几个编辑很喜欢谈网络游戏。在w君看来,这帮人简直就是些没有远大抱负的“混世魔王”!“道不同,不相与谋。”所以w君就决定不跟他们一起吃午饭,上班下班,见面也不跟他们搭腔。
作为同事,志同道合,那自然好。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同事都有着自己各自不同的背景、经历、价值观和人生观。你不喜欢跟别人讨论游戏,那就自己抓紧时间多吃点好菜嘛!不接受他人,只能是孤立了自己。话说回来,大家是在工作上共事,关键在于工作方面是否能够协作,业余时间谈什么,不喜欢的就当作没听见。到了“看见他们就恶心”这份上,除了搞得自己不合群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这一席话,w君还是没有听进去,于是,他的故事很快有了最后一幕……
不顾影响
那天中午休息,我被吵闹的声音惊醒。过去一看,w君正和制作部主任面红耳赤地在争论什么。原来是w君送文件去排版,明明拷贝过去了,可是美编就是找不到。制作部主任看他跑来跑去地越搞越火大,就过来询问。问来问去没解决,就说w君你再回去仔细看看?w君顿时火冒三丈:“关你什么事!”
我赶紧到w君和美编各自的电脑面前仔细检查核对了一下,不一会儿的功夫,要排版的文件就找到了。
为什么这样的小事会闹翻天?难道美编和制作部主任也是w君“看见就恶心”的人?
很快,主编与我商议出结果。因为w君的工作还算认真负责,所以公司不辞退他,但是,公司也不能容许一个新人如此破坏劳动纪律,不能够与同事协作。所以由我跟他谈话,要求他立即主动辞职,时候也不对他做任何评价。
后来,主编有时还会跟我谈起w君,每次都禁不住惋惜地摇头……
纸上谈兵,现代赵括——初入职场七宗罪之三
北京某著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有网站设计的工作经验——这就是m君就职时候的基本情况,而他的应聘职位也很明确:网站编辑。
正式开始工作之前,m君按照我的要求,提交了一份“工作设想”,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网站建设规划和改革思路。主编看了这篇“工作设想”之后,对我说:“风子,这个小伙子想法不错,看来是个人才!”可惜,实际的工作证明他是个“纸上谈兵”的人才……
小问题
开始工作之后不到一周,问题就出现了。m君撰写新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杜绝错别字很难吗?本来有争议的字词用法,或者认识的错误,只要领导指出一次,纠正或者统一标准就行了。以后写好了稿子,自己认真检查一遍就可以基本解决问题。然而,我提醒了m君之后,接下来发布的其它稿件中,问题依旧。
后来,m君按主编的要求准备参加一次大型的it展会,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对这次it展会进行报道,他事先准备了一份采访计划。写好之后,先给我看了一遍,我看了之后,在qq上发了个消息给他:“以前有人说‘见字如见人’。现在用了电脑,虽然打印出来的都是没有手写字迹差别的宋体,但是错别字的多少会影响到领导对你工作质量的评价。”
“风子,我真是太佩服你的认真和仔细了!”
几分钟后,m君把改好的稿子又发了过来。我打开一看,短短一篇采访计划,我发现八处错误,他改了五处,但是又有两处新错误。我这时才确定,他刚才那句说的是反话,潜台词是——抓这些小问题干吗?计划才是大事!
但是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呢?
见难就退
几天之后,展会开幕,m君带着相机去了。不料两天过去,一篇文章,一幅照片都没有发布。网站上全是留守公司的编辑从别处转载的新闻稿和图片。我匆忙赶往会场,却不见m君,打手机一问,原来他在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吃饭,而此时展会上的几种新产品的发布会正处于高潮!
活动快结束的时候,m君赶到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两天没有发布任何新闻。他说,发回去的照片,留守编辑已经全都从别人网站上摘录,发布过了。我再一问,才明白他根本没有自己拍照,所谓发回去的照片,其实都是另外一家网站的记者拍的……这个记者是他的一个朋友。
“没有自己的报道?这怎么行?”后面两句话,我忍着没有说出口——你事先计划那么多干什么用的,编辑部派你到现场来干什么用的?
这时候,最大的一项活动结束,开始颁奖。“这是个好机会,”我说,“快去拍几张照片吧。”他站在那里,望了望奖台,说:“你看,那么多人,根本挤不上去。”
小小奖台确实围满了人,除了cctv等大媒体,其他小媒体的记者根本无法上台拍摄。但是大家都在台下忙活着,挤到前面的到处在寻找相对而言最好的位置;被挡在后面的一名矮个编辑拼命地踮起脚跟,把数码相机高高举起,艰难地仰着头,拍一张,喘着气看看效果,立即又举起相机拍下一张……
好高鹜远
展会结束,m君5000字完美采访计划的最终结果是:新闻0条,照片0幅。
我找了个机会,跟m君一起单独吃了顿饭。席间谈起他的“人生计划”,他立即精神振奋起来,眉飞色舞地谈起了他的志向。
原来,按照他的想法,现在工作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积累经验,建立人际关系网。这个想法本身不错,可惜,m君实施起来,就好象执行他的采访计划一样好高鹜远。不能努力克服、解决任何问题,总是知难而退,能积累什么经验,难道是逃避的经验?现代社会中,大家都敬仰有能力,有信誉的人,大家都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合作共事。如果只是夸夸其谈,又能建立什么人际关系呢?
m君还谈起了自己的一项事业规划,当我问详细内容的时候,他面有难色,不愿透露。再一问,居然是怕我知道了之后,会盗用了他的创意。我心中暗暗好笑——任何事业都不是单靠一两个创意就能决定是否成功的。现在决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你想到的东西,很多人可能早就想过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做到。这就像那个采访计划,该想到的,他全想到了,可惜他没有做到,比他矮了两个头的另外一个记者却做到了。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他的这种“创意”根本不值钱!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社会上有很多机会,他们准备大展宏图,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困难,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于是很快明白了,面前的m君,其实就是新世纪的赵括。这个人不能用了。
什么是“认真负责”?——初入职场七宗罪之四
随便找一份招聘启事,就可以看见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认真负责”;随便找一份自荐书,也会看到一个最常用的自我评价:“认真负责”。
可能因为说得太多,听得太多,写得太多,看得太多,这四个字的真实意义似乎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m君算是一个典型……
都是你的错
m君开始工作之后,很喜欢问问题,可惜不到一周,我就发现他“好问”不是因为“勤学”,而是……
“写一篇这样的文章行不行?”“做一个这样的选题行不行?”“这样改行不行?”……如果我不表现出任何反感,他就会把工作中所有的问题都交给我来代替他解决;如果我提出具体操作细节上的一些错误时,他会立即说:你以前说……而你现在又说……于是我明白了,他并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之所以要事事问我,无非是想告诉我:都是按你的指示做的。出了问题?都是你的错,我没有错。
于是我后来就反问他:“你觉得行不行?”
“行。”
“为什么?”
“因为……”他支吾了半天,答得牛头不对马嘴。
“你的工作,你自己应该首先考虑清楚,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由我来决定,那公司招聘你来干嘛?”
在我的观念中,糊纸盒的工人都比他强,因为他们会不断地在工作当中摸索提高效率的方法,而我面前这位“天之娇子”却没有这个能力;相反,他在另外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向上推卸责任。可惜他不明白,这种招数在事业单位是明哲保身之道,甚至是拍马屁的绝招之一。但在企业里面,等于告诉别人:我和很愚蠢!我很无能!千万别把工作任务交给我,我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都是他们的错
不能向上推卸责任了。怎么办?m君没有想,他早就有一整套的方案。后来有一次,m君交上来一篇稿子。我浏览了一下,发现一个技术错误。于是我把他叫过来问是怎么回事。本来并没有什么责备的意思,因为新人在开始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不断地出现各种错误。作为编辑部主任,我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但是,m君的回答却让我注意到更深层的问题。
“作者就是这样写的,我又不懂,哪儿知道他这个有问题?”
“那这篇稿子是谁初审的?”
“我。”
“初审要求达到什么标准?是否允许出现技术错误?”
“……”
“那现在出了技术错误,是谁的责任?”
“那个作者写成这样的,我根本不知道这个……”
“你的意思是说,这是作者的责任,我应该去找作者?”
“唔。”
“好,这是作者出了错,我应该去找他。不过我想请问你一下:既然我已经跟作者直接沟通了,你所做的初审又不能保证稿件的质量,那么编辑部何必聘你来做编辑呢?”
都是月亮惹的祸
如果某种习惯是一个人二十多年养成的,那么要在三个月之内改变,可能性确实不大。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行为方式,经过m君的聪明才智加工,总是能以各种巧妙的方法应用到各种地方。
m君的最后一项工作任务是参加并报道一个会议。结果,三天下来,一篇报道都没有。我于是赶紧打电话给m君,询问是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甚是精妙:“会场周围没有网吧,我拍的照片、写的新闻稿都没法发回公司。”而事实是,为了这次会议,杂志社已经准备了两个多月。会场没有灯光,没有讲台,没有桌椅,没有音响,没有宣传品……这些问题都由其他的工作小组解决了,而这位独当一面,负责现场新闻报道的编辑却在跟我抱怨没有网吧。
解决问题,补救漏洞是当务之急。我于是告诉m君马上在家上网,把新闻稿和照片都发布了。第二天我回到公司,上网一看,新闻只有三篇,照片只有两幅。
m君的解释是:“那破相机老没电。”
不怪上级,不怪下级,当然更不能怪自己!嗯,那都是月亮惹的祸!上天安排的最大,没有网吧,相机没点,我有什么办法!?
m君也许就这样想着,于是在他还这样想着的时候,他被解聘了……
作者/转载者: 孔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