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在青岛市作题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时表示:中国经济会长期保持高增长势头,20年没问题。
中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
历以宁说,中国的人均收入现在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而根据发展中国家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时,就会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发展趋势:一种是继续快速发展。如新加坡、韩国,到1000美元以后,能够顺利地增至2000、3000乃至10000美元,经济就上去了;另一种是经济长期徘徊。如拉丁美洲国家,到达1000美元后,长期在一两千美元之间徘徊,经济停滞不前。这说明,人均1000美元是个关口。原因有四:一是原来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成本低廉等优势就逐渐消失,能不能继续保持优势,关键看有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二是人们的需求开始多样化。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以下时,人们求的是温饱,达到1000美元后,人们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保等方面要求全面提高,政府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三是贫富差别比过去明显,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感受更强烈了,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大,搞不好就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这个阶段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譬如加快提高农民收入;四是人们对参政议政的要求加大,要求政策有透明度,要求廉政建设,人民代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会更加明显。
当前经济是否过热
历以宁分析道:目前,在经济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经济已经过热;经济未过热而投资过热;大体上经济运行正常,投资过热只是结构性问题。
他个人认为:后一种观点是对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二点:第一,对过去一年贷款增加较快应有正确的认识。2003年贷款同比增长10000多亿,其中,出口退税3000亿没有退,企业靠从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去年拉动经济很大的一部分是消费信贷的增长,在房地产、汽车等行业表现突出,消费信贷不能看成经济过热;到目前为止,“贷款难”和“难贷款”两种现象仍然并存。此外,还要看到,贷款增加了10000多亿,储蓄也增加了10000多亿,在一个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一个多种所有制正在发展的时期,单纯用贷款量一个指标不能说明问题。第二、对当前钢材、汽车、电力等建设投资量增长快要具体分析。我国钢年产量达2亿吨,而我们实际需求量是2.6亿至2.7亿吨,但进口3000多万吨,仍有缺口。问题在结构上,有些种类供过于求,有些供不应求。因此,如果能按市场需求新建钢厂,与国内形势相适应,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要避免过去那种不自负盈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再比如小汽车,尽管国内有众多汽车厂,但每年我们还要进口小汽车,如果新建汽车厂能够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老汽车厂,应该是好事;中国的电是短缺的,去年全国22个省市出现限电情况,今年电短缺的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另外,生活用电增长也很快。电厂的建设周期长,今天不建设电厂,今后怎么办?因此,电力建设问题是适应当前需要的一个问题。
他说,警惕经济过热是必要的,我国刚摆脱通货紧缩又到经济过热,而20多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经验证明,过冷过热都是不对的。但如果把“过”字去掉中国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稍微热一点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在发展中。经济过热刹车容易启动难,不要轻言经济过热,要在发展中解决出现的问题。从目前看,经济大体上是在正常的,问题出在结构性矛盾上。所以,不要轻言“过热”,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样大家就会对前景有信心。
近期经济展望
厉以宁认为,中国GDP的增长率是符合实际的。国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比例几乎是一半对一半,国有部分可能有夸大,但夸大不会太多。而非公有经济部分不会夸大,只可能缩小,有的企业账目不全,有的小企业是包税,这些企业的真实收入并没有统计上来。所以说,夸大部分少,缩小部分多。另外,中国的统计方法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许多在国外被列入GDP的收入,在中国没有被列入,比如城市的家庭保姆、农民盖房子等都没有列入中国的GDP。在对新一年经济估计中,他把经济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成长中的经济;一类叫平时中的经济。所谓成长中的经济,大都问题成堆,必然伴随着一些问题,比如工人下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蜂拥进城、生产事故频繁、假冒伪劣产品等等,但这些都是经济成长中的问题,每隔十年回头一看,变化巨大;而平时中的经济正好相反,从当时来看,有问题,但问题并不突出,十年回头一看,变化也不大。我们到日本、欧洲去,会发现多少年变化不大。而外国人到中国的感触是:中国的变化不是十年一大变,而是三年一大变。认清了这一点,就会对前景有信心,会对眼前的困难有正确的认识。
对于出口企业来讲,今年出口贸易面临的压力要比过去大。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形势看好。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美国经济复苏较快,因此,原材料价格、航运价格均会上升,企业成本加大;再者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每逢总统大选,中美贸易磨擦就会增多;三是出口退税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企业必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能消化;四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总之,今年整个经济前景没有问题,但出口企业压力较大。
中国会不会出现“后奥运现象”?历以宁解释说,所谓“后奥运现象”,最早出现在日本,开奥运会时经济大发展,奥运会过后,经济大滑坡,这种现象叫后奥运现象。但在中国不会出现“后奥运现象”,因为中国的腹地大,广大地区有待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还刚刚开始。另外,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占GDP的2/3,而在中国只占1/3,发展潜力巨大。所以说,中国经济会长期保持高增长势头,20年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