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陈俊依然是那样幽默和开朗,特别是他碰到开心的事大笑时,总是露出一种淳朴、天真的模样。熟悉他的朋友都说他精力充沛、幽默开朗、思维敏捷。其实,这只是他性格的一面。而他的另一面是善于倾听不同的观点,在倾听和联想中突然“灵感”一现,然后清理思路,一个个富有创意的策划案就能活生生地脱颖而出。
眼前的陈俊依然是那样幽默和开朗,特别是他碰到开心的事大笑时,总是露出一种淳朴、天真的模样。熟悉他的朋友都说他精力充沛、幽默开朗、思维敏捷。其实,这只是他性格的一面。而他的另一面是善于倾听不同的观点,在倾听和联想中突然“灵感”一现,然后清理思路,一个个富有创意的策划案就能活生生地脱颖而出。
作为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近几年来,陈俊在北京连续策划了几个大型商业项目,比如北京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北京西客站商圈、木樨园商圈、“两万”(“万和”与“万家乐”)之商战等,着实让业界刮目相看,并赢得了尊重。
走进漂泊 走近“北漂”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它具有特别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包容性,这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替代的。”陈俊解释道。文化人的定位对于他已经变成了一种宿命,但到底怎样搞文化,那时候心里还真没谱。“主要原因是,刚到北京来,举目无亲,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1995年初春,陈俊孤身一人来到北京,没有行囊、没有积蓄。在国外漂泊的时候,他曾有过短暂的“大款”经历,无意间他做了几单外贸生意,很顺手,也很让他意外和惊讶,赚了一大笔美元,突然间腰缠万贯起来。“那时,年轻气盛,以为满世界都是黄金,钱好赚。于是,又做了几单生意,结果,赔了个精光,一夜间就变成了‘穷光蛋’。”陈俊自嘲道,“刚到北京时,我找到一家外资企业做翻译,月收入仅1000多元。”
“我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我的故乡是浙江温岭,也许温岭人的骨髓里都有商业细胞,文化商业和商业文化恰好是我的最佳选择和结合点。”这么多年来,他想寻找的“文化”就是如何与商业策划相锲合,将文化融入到商业中去。
文化商业 商业文化
在“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的策划方案中,他认为该区域的文化特色经济是北京商业文化的“金字招牌”,这样的“金字招牌”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针对该区域的特色经济,他认为: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业已形成。它的形成,对北京甚至全国文化商业发展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他脑海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古典文化内涵、贴切的称呼——“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取代了沿用已久的“南城文化版块”、“商业区”等模糊概念和定位。
“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定位推出后,引起了当地政府领导和有关经济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在他讲解这个定位时,当地政府的领导特意邀请北京50多家媒体以及众多的专家和商家予以评判。在谈到从该地区人文历史到古典文化,从现今该地区的古玩城、旧货市场的现状到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和构思时,陈俊娓娓叙来,引起了场上阵阵喝彩。他们一致认为:对该区域的定位和称呼非常贴切和准确,打开了该区域商业文化的未来之路。
“文化和商业如何打通,可以说是中国策划界的‘瓶颈’,懂文化的人不了解商业运作,经商的人又缺乏文化视角。”陈俊一针见血地说:“中国不缺少文化人,也不缺乏商人,最缺的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策划能力的文化商人。”
商机无限 无限商机
“在中国策划界,急功近利的人太多,都想速成,捞一把。原本很多非常好的大的商业项目,因策划人匆忙上阵,结果变得‘残缺不全’,没有达到商业预期运营效果,有的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在中国搞商业策划,不要为了策划而策划,一定要紧扣市场的发展脉络,不仅要为商家着想,更要为消费者着想。否则,你的策划缺乏社会责任感。”陈俊经常说这番话。
富有幽默感的他,有时用一个大智若愚式的笑话,会逗得众人捧腹大笑。他常说,“从事策划的人,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对任何事物都要有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样,他才能散发出一股青春的活力,一股与人平和相处的吸引力,才有做不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