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外大战、倾销和反倾销的案例一幕幕上演。笔者认为,在“反倾销诉讼”频发的中国,先做好预警工作,与国际接轨,熟知、使用国际通用的会计结算方式将会有效减少“倾销诉讼”的发生。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外大战、倾销和反倾销的案例一幕幕上演。笔者认为,在“反倾销诉讼”频发的中国,先做好预警工作,与国际接轨,熟知、使用国际通用的会计结算方式将会有效减少“倾销诉讼”的发生。
国际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受宠
要谈起目前国际上的几种会计准则,不能不提起美国。一提起美国,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繁荣、开放和有序的经济体制。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通用会计准则”(GAAP)也一度得到“热推”。其他国家的公司要去美国证券市场融资,就必须按照美国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表,而美国会计标准是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要求最高的会计标准,所以这些公司必须做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从而增加了筹资成本。这一做法大大影响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导致许多公司畏惧其“门槛”而转去欧洲或日本、新加坡、我国香港等地上市融资,特别是“安然”事件之后,GAAP渐呈没落趋势。
与此同时,在欧洲,作为国际趋势走向的“国际会计准则”则是按照国际的一套制度来做,深受青睐,其权威性、完整性便是极好的证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国际会计准则”这个庞大的队伍里来。
国内趋势:接轨国际势在必行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证券金融市场将逐渐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一方面更多的国内企业将赴境外市场发行证券,另一方面境外投资者也将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开展投资活动。如果继续执行与国际会计标准差别较大的、有太多“中国特色”的会计标准,以本土化对抗国际化,不仅中国公司到境外发行股票、债券难以获得外国投资者的认同、加大筹资成本,而且外资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也会面临价值判断上的中外差异,不利于引进外资。如此,中国证券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将受到严重阻碍。
目前,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重点在于会计准则国际化。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在资产的会计计价与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尚未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与公允列报原则,依然强调会计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与真实列报原则,但是,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会计计价基础虽然可以满足财务报告对真实性与真实价值的要求,但不一定能够满足公允性与公允价值的要求。
在中国会计行业,通常有两类资格,一类是由国家财政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如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及会计员,这类专业人员主要在企业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另一类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发的高级注册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这些专业人员主要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从事审计及会计顾问等工作。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的“国际会计准则”课程IFA的会员,其资格同国家财务部的职业资格类似,会员主要在企业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有基本会员(AFA)和资深会员(FFA)两个级别,AFA相当于中国的会计师级别,FFA相当于中国高级会计师的级别。
有关专家分析,在当前“反倾销诉讼”频发的中国,国际会计准则对我们就显得极其重要。首先要有预警意识和机制,而先与国际接轨,采用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来做账就是当务之急,否则就会在整个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此次推出的《国际会计准则(IAS)》课程,将会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会计准则”化的进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的“国际会计准则”课程作为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起点,恰好填补了我国推广该“标准”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