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出路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一些经济学专家也言不一致,但主流言论是,“国有民营,走私有化之路”是解救国有企业的最佳出路,甚至有人认为是惟一出路。
国有企业出路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一些经济学专家也言不一致,但主流言论是,“国有民营,走私有化之路”是解救国有企业的最佳出路,甚至有人认为是惟一出路。
国有企业缺的不是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缺的是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精神、意识、思想、价值、理念,而不在“公”、“私”。近几年我国较大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夭折的不计其数,难道它们的机制不比国有企业灵活?根源不在“国有”、“私有”,企业自身机体的僵化,导致其最终衰竭死亡。
尽管这种病在繁华的外表下难以显现,可它却在一天天的蔓延,意识到了自身的危机,因此毅然决断,“否定自我,从批判中求得新生,重塑价值观,再造企业精魂”,针对国有企业改革最敏感问题进行剖析,并根据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回避问题的这一举措显示了智慧、胆略和责任。同时,这种“批判与再造”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国有企业上,几乎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所犯的通病。因此本报记者经过长时间追踪采访和搜集有关资料,将这一壮举精华部分展示给全国的企业,让它们能及时得到启示,尽快地走出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怪圈。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不再局限于对某一单个企业,而是要在全国和世界的范围,进行更为广泛的资源整合,而这种整合又大多趋向于市场行为,例如人才、技术、资金、营销网络等资本要素,忽视了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最为可贵的企业精神的提升,这种精神当然包括观念、文化、理念、制度、战略等诸多构筑企业精魂的元素。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反复搞活?为什么很多人一直认为国有企业只有私有才是惟一出路?其实这只算是说对了问题的一部分,私有民营经济在初级阶段,就像国有企业在创业之时一样,都如同一个正常人在生命开始后,会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迅速成长,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人,当自身机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老化,人可以老死,而企业则可以通过自身机能的转化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同样是国有企业,有的生机勃勃,又同样是民营企业,有的却昙花一现。分析失败的原因,无一不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精神的提升没有与企业发展的时代同步,低能的大脑无论如何也制造不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路、措施、制度,更不能减缓机体本能性的衰老。
勇敢地去除企业精神上的污垢,从灵魂深处重塑古井精魂。在市场经济发展到如此程度之时,人们围绕着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本和市场方面激烈竞争,而这一呐喊,无疑是从时代的交响乐中发出的独特强音。能保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在哪里?企业家们大都只知道技术、人才、市场,而不知道这些靠什么来获取,靠的是人的智力、一个有智慧的团队,说到底是人的观念、价值和精神状况。这些看起来虚无飘渺的东西,却控制着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在为企业提供永不枯竭的原动力。古井就是在寻找这把千金难买的金钥匙。
否定自我是痛苦的,带着曾与自己一起拼杀的战友们一同否定更是艰难,但古井需要这样的否定,我国的国有企业需要这样的否定,做大了的民营企业更需要这样的否定。否定只是局部的死亡,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在进行自我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可持续性发展,而根本的问题是敢于精神再造,敢于否定现在、否定自我,这需要勇气,更要付出代价。企业价值的再造,关键是精神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