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华在由《中外管理》杂志社主办的第12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峰会上,就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作了主题报告。陈锦华指出:“当前中国的500强企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同世界企业500强比较,中国企业500强在规模、效率、盈利性、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大企业既不是很大,更不是很强。如何做强做大,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陈锦华在由《中外管理》杂志社主办的第12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峰会上,就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作了主题报告。陈锦华指出:“当前中国的500强企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同世界企业500强比较,中国企业500强在规模、效率、盈利性、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大企业既不是很大,更不是很强。如何做强做大,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陈锦华说,我国大企业集团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造就大企业集团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发展大企业集团就更加成为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2002年初,原国家经贸委等8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取向,并在积极实施中开始取得成效。
陈锦华认为,中国企业已经为高速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他说,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在增强。从总体上看,第一,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和职工人数分别比2002年中国500强企业增长14.03%、14.62%、6.18%和2.42%。其他指标如资产利润率、资产周转率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二,中国企业成长速度在加快。2003年中国有1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它们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1995年我国只有3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2003年我国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排在世界500强的第69位,较之2002年的第81位,一年当中这家公司前进了12位。
第三,中国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成长性的指标上,中国企业已经赶上或者超过世界500强企业。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平均收入增长率为18.75%,较之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3.1%的平均收入增长率,我们要高出15.65个百分点。中国500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8%,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是1%;中国500强企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是5.03%,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是2%;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周转率为25.44%,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周转率是26.1%。这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反映了我国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中国的大企业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中国500强企业就数量来讲,只占全部国有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的0.31%,但是他们的营业收入却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7.99%。根据原国家经贸委提供的资料,最近3年,重点企业户数在全国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0.3%,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和资产总额所占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0%、50%和60%左右,这些都表明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影响作用非常明显。
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国的大企业,陈锦华会长阐述,中国的500强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同世界企业500强比较,中国企业500强在规模、效率、盈利性、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营业收入、利润、人均营业收入分别只相当于2003年世界企业500强的7.11%、6.12%、32%和14.15%,世界500强最大企业的营业额是中国500强中最大企业的5倍多;世界500强中最大和最小的差距是24倍,中国则相差152倍。这些情况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大企业既不十分大,更不够强。如何做大做强,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级企业的关键。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的成长都有他们的共性,也有不同的个性。就共性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下大功夫:
第一,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施战略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越来越大,跨地域、跨国界经营越来越普遍,同时由于市场结构的日益细分化和多样化,使当今企业的战略竞争愈加显得重要。企业战略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的竞争。据统计,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是因为企业家缺乏战略管理、决策失误造成的。有报道称,发达国家的企业家花在战略思考、战略研究上的时间要占到全部工作时间的60%。对中国企业来讲,战略管理是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美国学者柯林斯曾经组织对1965年至198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1400家500强企业进行了逐个排队分析,筛选出11家由优秀企业发展成为卓越企业。他分析这11家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卓越企业的原因,首要的一点是他们有明确的战略规划,精心经营主业。中国的大企业也有类似情况,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例,1983年组建时资产为210亿元,去年已发展到5769亿元,原因也是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他们以210亿元资产为起点,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做到了世界500强的第70位。我国现在资产达到210亿元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少;只要有好的战略规划,实施有力,经营得法,我国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理顺母子公司的关系。从现代企业制度的观点看,公司治理不仅成为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架,而且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在建立了制衡性的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关系后,构造规范的母子公司治理结构就显得非常必要。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理顺母子公司的关系,对于这些企业的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从母子公司治理机制上看,世界500强企业一般都是在企业扩张中发展起来的,母公司能够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实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经营,其母子公司之间以资产关系为纽带。中国的一些500强企业在上市以后,仍然与公司人、财、物混用,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填补母公司盲目扩张带来的无底洞。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妥善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实行母子公司构架的企业集团必须转变管理模式,理顺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的意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做大做强。
第三,建立战略联盟,增强整体优势。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重组的一种形式,具有比企业直接重组、兼并更强的灵活性和反应力,成为当前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我国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一哄而上”,资源配置浪费,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缺乏一种既竞争又联合、有分工有协作的局面。今后,我国的大公司、大集团成为市场竞争对手的同时,应当注意相互间在研发、采购等领域的分工、合作和战略联盟,形成“双赢”、“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四,加强国际化进程,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以本国为基地,不断走向世界,最终成为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国际化是国际级大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必经过程,是中国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动力。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必须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建立全球化的采购体系、销售体系、生产体系和研发体系,创立世界品牌。
第五,创业、敬业,追求卓越。把企业做大做强,从根本上讲,要靠企业的决策层。这个决策层应当富有创业精神,善于学习,勤于实践,不畏艰难,有理想,他们应当是脚踏实地、作风扎实、不爱出风头、不热心上媒体、不用炒作打造自身的形象。海尔的张瑞敏和类似张瑞敏那样的成千上万的成功创业者,他们都是这样的。而这种执着的创业、敬业精神,正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