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出口欠退税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组成出口退税调研小组,奔赴出口退税问题较严重的宁波、苏州、南京、杭州、上海5个沿海地区进行调查,最终形成一份递交给国务院同时抄送各部委的报告。在报告中专家力推“债务证券化”方案,建议改变增值税分享体系以标本兼治。
一段时间以来,出口欠退税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组成出口退税调研小组,奔赴出口退税问题较严重的宁波、苏州、南京、杭州、上海5个沿海地区进行调查,最终形成一份递交给国务院同时抄送各部委的报告。在报告中专家力推“债务证券化”方案,建议改变增值税分享体系以标本兼治。
江浙地区欠退税严重
调研小组近期回到北京,记者在调研小组成员张丽平处了解到部分调查情况。张丽平认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是形成目前欠退税状况的主要原因。她解释说:“我国的出口退税率曾经一度较低,1998—1999年为促进出口又调高了。而调高以后出口的增长又超过了预期的增长。本来我们的退税指标是根据出口增长的预期来制定的,超过了预期另外退税的整个幅度就提高了,这就造成了2000年以后出现的出口欠退税。”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此次调查小组以座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大小近70家各类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欠退税的情况各企业不一样,各地区也不一样。比较严重的是江、浙一带,比如全出口的外贸企业和没有内销的一部分工贸企业比较严重。因为有内销的工贸企业有“免、抵、退”,情况会好一些。“这次调查的感受就是出口越多的企业它的欠退税负担越重。”张丽平如是说。
原本国家出口退税应根据出口额来定,出口额越大则应退额越大。但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是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按计划分配,带有极强的计划性,与出口贸易市场化相矛盾。如2002年,根据出口额我国全年退税约需2000亿元,而国家只安排1250亿元出口退税计划预算。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操作上,导致国家退税政策往往不能及时兑现,而且由于“旧账”累加,造成应退未退税额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以浙江为例,1999年转接到2000年的应退未退税额为47.25亿元,2000年转到2001年的应退未退税额为133.59亿元,2001年转到2002年的应退未退税额增至231.5亿元,而2002年结转到2003年应退未退税额已高达408亿元。巨大的欠退税直接导致大量外贸企业周转资金短缺,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影响企业正常出口业务,打击了企业出口积极性。
各种解决方案都在考察
张丽平向记者介绍说,调查结束后,课题组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目前都在考察阶段。其中包括”债务证券化”、“债务票据化”以及改变增值税分享体系的方案。因为出口欠退税数额比较大,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同时又要解决企业的负担,所以想通过一种金融市场上的工具进行运作,用它来缓解压力。不管证券化还是票据化都是基于这一点去考虑的。
课题组当时的思路是把陈欠出口退税和新欠出口退税分开考虑。在保证没有新欠的情况下解决陈欠。解决陈欠一方面是时间上的考虑,既要解决财政负担又要解决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从操作上考虑,最后觉得证券化是比较可行的方案。票据化的方案是着眼于短期,证券化和票据化一个是长期的一个是短期的,但并不绝对。讲到底都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解决出口退税的。
所谓证券化,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主任隆国强的解释就是政府对债权企业定向发行债券,企业可以拿这些债券去银行质押以获取资金,这样企业有了资金,银行的风险也化解了。
然而这些证券最终还是需要政府偿还,企业何时能拿到返还的税款呢?隆国强分析,我国目前财政增长势头很好,如果将退税款证券化,比如期限是5年,那么5年后我国财政实力将大大增强,还这些款应该不成问题。隆国强曾经提出解决出口退税欠款问题的原则是“新旧分开,远近结合”,也就是不要再增加新的欠税,建立刚性的出口退税年度清算制度;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旧账,隆国强认为,证券化仍是现实可行的解决途径。目前这一方案也正受到专家的力推。
张丽平告诉记者,要标本兼治地解决欠退税问题还要完善税制。税制上的问题也是产生出口欠退税一个深层次原因。有人提出该征的税征不上来,导致该退的退不下去。这恐怕与当前税制的不完善是有关的。长远来讲,要解决欠退税的问题,要么完善现有的增值税制度,要么就是彻底改变增值税的税制,建立其它的税制,例如国外的消费税制度,但是难度比较大。目前课题组还是主张完善现有的增值税。
在国务院和各部委紧张考察各种解决方案的同时,媒体又传出了下半年国家将下调出口退税税率的消息。有专家指出,下调出口退税税率一方面可以减少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减轻目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然而,下调出口退税率表面上看可以减少财政支出,但由于最终会通过影响出口和GDP增长而降低财政收入增长。而频繁调整退税率也对政府信用等制度层面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隆国强称,“下调退税率是一项制度成本很高的举措。”
出口形势决定退税改革进程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问到这次出口退税调整力度怎样?解决方案何时可以出台?张丽平是这样回答的,“不管是力度还是进度都完全取决于出口的形势。如果出口很紧张、压力很大,改革的进度就会加快些。如果出口还是快速的发展没有大的压力,结果会不一样。”张丽平的回答令记者陷入了沉思。
自1998年以来,为鼓励出口,我国曾分次、分批、分产品提高了出口退税率,多年来出口额节节攀升,而欠退税问题的阴影也就随着出口的高增长而扩大着。记者了解到,1999年我国的出口额是1949亿美元,到2002年发展到3256亿美元,年均增长18.6%。但是,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实际增长率只有18.2%。可见,外贸出口退税额的增加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这个不匹配发展到2002年,终于形成了财政对出口企业2477亿元的欠税。而2003年安排的出口退税总体只有1589亿元,如果再不够用,出口退税欠账肯定还将继续扩大。据财政部、国研中心专家估计,到2003年底,出口退税欠税累积数额可能达到3000亿元左右。
显然,欠退税的日益严重和出口高速增长是并行的,然而这就能够确定出口退税的改革进程要由出口的形势来决定吗?为什么两者的关系不能是相互促进而非要由一方决定另一方的命运呢?或许出口形势和退税改革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被捕捉到,亦或许张丽平的话中蕴藏着更深层的含义。财政部预计,下半年进出口增长仍然会增长,增幅在20%—25%。难道众多出口企业获得全额退税款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吗?
出口退税欠账问题一直以来即为国家政府所重视。有关领导人已经指示有关部门,要标本兼治,争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记者不去判断张丽平的话正确与否,而宁愿乐观地相信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地解决这个困扰着共和国两代领导人的财政难题,还出口企业一个乐观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