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我看《非你莫属》应补足的专业缺失

受张绍刚与求职女孩刘莉莉“互掐”事件的引领,最近看了几期《非你莫属》节目的网络视频,看到类似的情况在这档节目中其实并不鲜见。究其原因,除了当前所议的主持人风格或心胸上的问题,恐怕节目本身没有适应于招聘面试的内在要素而走入误区,是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

从专业的角度上,主试者偏执于负面信息,以及受个人倾向的影响而轻易判断,是招聘面试首先要注意避免的错误,遗憾的是,这两种错误在节目当中恰恰是最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成为了主持人和招聘者识别求职者的主要方式。 招聘面试的目的,是要找到能力素质符合任职要求的人员,而这种能力素质往往是内在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基点是去发掘应聘者身上真正具有的价值(这既取决于应聘者的表现,也取决于招聘者方法),而不是相反,通过寻求负面信息来否定应聘者,这就使招聘面试走上了歧路。人们自然的倾向是对他人的负面信息敏感,乐于把异己之处看做他人的缺点,尤其是在相对优势感明显的场合。招聘面试就是最典型的场景之一,因此它客观上需要一种开放性的,适于表现的前提、情境和氛围。 对于应聘者而言,表现自身的优势,自然是来到这一场合的主要宗旨,然而由于自我认识可能存在的主观偏差,在专业面试上,这种优势是要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或面向经历的具体陈述来认证的,应聘者的自我表达,可以看作是基于自我判断所提交的面试线索,而主试者的判识,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得出。然而在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面对应聘者的自我表达,防夸大、找漏洞、挑剔、基于主持人和招聘者主观经验的猜疑,成了主要的内容。而这种做法,常常触及的是应聘者的自尊和人格,这就不免使应聘者进入一种防御心态,因此冲突甚至相互攻讦,就变得不可避免。

节目里也常常有后台观察者就这种情况对应聘者作出心里素质评价。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心理抗压测试,这就用错了地方。让这种压力测试影响了主体内容的表述,那在设计上就是本末倒置。而且心理压力测试显然要有正确的针对性。要求触及自尊和人格而宠辱不惊者,那几乎是在寻找圣人。能做到这样的,其根源在于内心有根基,因而无碍于他人的任何评价,而应聘这种场合,恰恰是不能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实际上,这一情境下能够看到的,是面对特定目标,对要素影响关系的判断和取舍,以及人在屋檐下的仁忍精神,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宁肯放弃利益而维护自尊和人格,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有价值的品质,因为人是需要通过自尊和人格理念来支持长久的上进和保持正直的。 另一个显见的问题是主持人与招聘者常常根据一些表面的东西而轻易判断,甚至仅在推测的支持下对个人来点评。这种做法往往是与优越感成正比的一种现象,却恰恰违背于招聘面试的内在要求。因为这种轻易判断的基础只是一种直观感觉,而直观感觉来源于个人以往经验中的相关印象。

当面对身在眼前的应聘者,不是去进一步的发掘和认证,而是在自我经验中搜索相似的印迹并就此得出结论,甚至就此去妄加点评和“指教”,从专业角度,是一种不严谨和不负责任的做法,而在一般的交流层面上,已相近于一种精神暴力。譬如在节目中能够看到,一旦主持人和招聘者面对“过于完美”的自我表达,当没有办法获得认证时,直接的反应是表示猜疑和不信任,甚至挖苦和指责,更有甚者,还荒唐到就应聘者的表现,推断其家世和社会关系。 这样的场面,对于处在被动角色的应聘者,已然不再具有什么开放性和适于表现性,面试和招聘的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从节目设计的角度,真正要达到好的招聘效果,似乎还应该在过程组织和角色职能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设定。然而,对于一档电视节目而言,这种招聘效果并不等于节目播放效果。

本节目的定位包括“在节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描述。诚然,也正是这些冲突,为节目带来了收视效果,不过是,这些冲突是否都是“良性的精彩冲突”,恐怕还是应该当做一个问题来看。至于说“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电视节目,本是可以通过包含一定的评价来做到这一点的,但这必须是在对评价内容得到确认的基础上。仅凭主观感觉就把自己的判断强加于人,并就此“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做法本身是在示范一种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尽管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具有特定的使命和功能,但既然它是嫁接在特定职能的专业领域上,就应该适应于一些最基本的专业要素。如果一边是求职者认真地应聘面试,一边是节目设计和执行着们有违招聘面试要素的做法,这就终究会产生一些令人不能接受的结果。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