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观察到一位领导者的对话对形成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力。场景是一家美国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该公司某个最大业务单位的主管正在向CEO及其几位高级副手做一个战略陈述报告。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甚至是自负。他表示,这项战略将使他的部门从欧洲第三位跃升到第一位。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其关键是要迅速在德国获得大量市场份额,而公司在德国的主要竞争者是一家当地企业,其规模是该部门的四倍。CEO称赞了这名主管振奋人心、设想大胆的陈述报告,然后开始了一场对话,考查这项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你打算怎么获得这么多的市场份额?”他大声问道,“你考虑过其他一些方案吗?你打算获得什么样的客户?”这名主管并没有想那么远。
“你如何以新颖而独特的方法来定义消费者的需求?你有多少销售人员?”CEO问道。
“10名。”主管回答。
“你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多少销售人员?”
“200名。”他羞怯地答道。
CEO继续追问:“谁负责我们在德国的业务?大约三个月前他不是还在其他事业部吗?”
如果交流到此为止,那么CEO就仅仅是羞辱了这名主管,并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同时向其他与会者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提出宏大的设想,你会面临难以承受的高风险。但CEO并不想扼杀这项战略计划,不想挫败整个业务单位团队的士气。他是希望通过提问来指导下属,使对话的内容现实一些。他讲话直率,而没有怒气冲冲或语带不善,他告诉单位主管,要在强大的德国竞争对手的地盘上战胜它,除了虚张声势,他还需要其他东西。CEO建议说,与其同对手正面交锋,何不找出竞争者的薄弱点,迅速行动而克敌制胜呢?竞争对手的产品线中哪里存在空白?你们能生产出某些创新产品填补这一空白吗?什么顾客最有可能购买这样一种产品?为何不瞄准他们呢?与其争夺全部市场份额,不如对市场进行重新划分。突然,似乎陷入死胡同的对话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会议结束时,大家决定让这名主管重新考虑一下该项战略,在90天后拿出一个更为现实的方案。尽管这位公司关键人物的战略提议被断然驳回,但在离开会议室时,他却感到干劲十足,斗志昂扬,并准备更加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个案例中发生的情况。虽然起初可能看不出来,但是CEO并不想要显示自己的权威或贬低那位高管。他只想确保竞争现状不会被掩盖,并训练与会者的商业洞察力和组织能力,同时让他们掌握正确提问的高超艺术。他质疑那项战略提议,是出于业务原因,而不是个人原因。
此番对话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既微妙,又不那么微妙:人们离开时知道,自己应当以非传统的方式寻找机会,并准备回答那些不可避免的尖锐问题。他们还知道,CEO是支持他们的。他们更加确信,自己有可能成长,但必须采取行动。同时,组织中还发生了另外一些变化:他们在以后的会议中也开始采用CEO的对话方式。例如,当公司负责德国业务的主管召集他的高级管理人员,简要地传达将在德国市场上采取的新战略时,他向销售主管和产品开发主管提出的问题既尖锐又中肯,直接瞄准如何把新的战略转化为行动。他采用了自己上司与其他人打交道的风格,以及上司引出信息、滤除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式。整个业务单位也变得更加坚定和充满活力。
然而,CEO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紧接着给那名单位主管写了一封一页纸的亲笔信,说明这次对话的精髓以及要采取的行动。90天之后,他们再次见面,对修改后的战略做了讨论。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