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胜者通吃”与企业技术创新

  解析“胜者通吃”原理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和竞争规律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理论,引起了世界经济界和科技界的极大关注。一个是“技术内生(或内涵)”理论,揭示了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的主要驱动力这一规律;一个是“胜者通吃”理论揭示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胜者通吃”(Winner gets all)又称之为“胜者全得”理论,其要意是:在当今高技术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技术领先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能赢得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而落后的竞争对手只能吃些“残羹剩饭”。

  现代高技术市场恰恰给出了该理论的有力论据:英特尔公司占领世界微处理器(CPU)市场的90%以上的份额,几乎在所有计算机上都能看到“INTEL INSIDE”(内装英特尔芯片)的标志;大名鼎鼎的微软,同样连续多年占据着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90%以上的世界市场份额。他们的高市场占有率正是技术优势所带来的。

  技术创新造就强势企业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96年《世界工业发展报告》,提出了一个令世界关注的趋势: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因素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经济遭受惨重打击,就连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学者和政治家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金融全球化,特别是把罪责归结为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的投机破坏。但是,深究其根源,还是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所致。东南亚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一起,曾依仗劳动力廉价和自然资源便利等比较优势,在全球化早期率先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进入国际经济分工,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创造了经济起飞的奇迹。但是由于企业长期停留在较低的价值链中,进步缓慢,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不大,在技术创新取代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成为竞争主导因素的新形势下,他们原有的比较优势丧失,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大量短期国际贷款无法按期偿还,直至造成金融危机。之后,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也被卷入经济危机的旋涡。同样遭受经济危机影响的韩国企业却很快走出阴影,依然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不断增长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国际经济竞争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来自于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力量和较高的研发投入。从世界前100个研究开发实力最强的企业数据看,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最低的4%以上,最高的则超过20%。一般高技术公司、特别是信息类公司,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都在10%以上。从科研力量看,这些公司可谓人才济济。

  强强联合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

  正是在技术的快速更替和同行业间激烈竞争的交错压力下,企业研究开发像一台转速越来越快的机器,不敢丝毫怠慢的高速运转,研发投入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企业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有些大项目的研发,即便是那些年营业额超过几百亿甚至千亿美元的企业巨人也难以承担。这一方面说明,如此高的门槛,来自发展中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越来越难以追赶。另一方面也逼迫这些企业加强横向合作。同时也促进了竞争对手间强强联合,共同占领国际市场。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起,特别是80年代后期,企业技术联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热潮。企业之间围绕一项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进行着水平分工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1970年世界上只有10个设计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的联盟建立,可是到了1986年,这一数据猛然上升到400多个,90年代后期,每年达到上千个。除此密切合作外,企业间通过技术水平合作的趋势也在加强。典型的如电脑。电脑技术每隔一年多的时间就要更新一次,其竞争之激烈、研究开发工作量之大、投入成本之巨,是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单独承担的。这些年来,信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技术水平分工的格局和形式上的技术联盟。如IBM和戴尔(DELL)公司生产主机,英特尔公司生产微处理器(CPU),微软公司生产操作系统和办公等软件,甲骨文(ORACLE)公司生产数据库,我国台湾和内地的一些企业负责显示器、鼠标等外围设备的生产。另有一些企业围绕着一项技术共同研发、共享知识产权。有的人把这种不同区域企业间通过技术合作的柔性联系叫做“虚拟企业”。

  为赢得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优势,一些大企业采取了比技术联盟更密切的结合形式——强强之间兼并重组。特别是20世纪80至90年代兴起世界范围内的兼并重组热潮。90年代后期,几个大的企业兼并案例震惊全球经济界,如计算机巨人IBM以35亿美元兼并了办公软件生产大企业莲花公司以图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霸业;波音与麦道两大飞机制造巨无霸的合并,更巩固了其在飞机市场中的霸主地位;生产电脑网络的3COM公司以66亿美元的价格并购美国机器人公司,以谋求网络领域的领先地位;英国电信公司则以208亿美元的高价兼并了美国微波通讯公司;更有甚者,后起之秀的美国在线公司竟以1500亿美元的天价兼并了著名的传媒大王——时代华纳公司,创下小鱼吞大鱼的奇迹……据统计,1998年和1999年全球范围的企业并购,连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高达12500次和13630次,并购金额分别为2.5万亿美元和3.4万亿美元,而且超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急剧增加,初步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国际生产体系”。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加快了“横向业务剥离”,收缩业务范围,保住优势领域。这种技术垄断型强势企业的出现,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抢占实力,给众多发展中国家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先导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市场导向下的技术领先才能赢得巨大的市场回报,反之仅仅是注重技术领先而忽视市场则会鸡飞蛋打。如美国著名卫星移动通讯企业铱星公司破产的教训足以使人惊醒。作为卫星移动通讯业的开拓者,铱星公司曾耗资50亿美元、花费12年时间研发出了由66颗低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移动通讯网络,从而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联络。但自从1998年11月投放市场以来,由于铱星手机和服务费昂贵的原因,该公司客户一直稀少,到1999年8月,只有2万家用户,而铱星的盈亏平衡点为65万用户。在苦苦经营无法偿还巨额债务的情况下,不得不于1999年8月12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依星公司破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市场导向,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漠视普通移动电话的竞争威胁。由于普通移动电话突飞猛进的发展,普通手机的价格和话费急剧下跌,普通移动电话很快就“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化商品。美国铱星公司自恃技术先进,富于创新,低估竞争产品及价格对公司市场地位的影响,结果导致破产。

  原始性创新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以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为特征的原始性创新,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新的制高点。美、日近年在技术领域竞争的优势转换,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以善于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往往是美国新观点、新理论的创新成果,在日本企业很快就将其变成产品,并占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市场。如普通电视是美国发明了原理,但却成了日本的技术优势产品。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日本研制的高清晰度电视率先推向市场,并用于奥运会的转播。正当日本人雄心勃勃要使这新一代电视产品占领世界市场时,1991年美国宣布研制成功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并制定出国际标准。至此日本人花费巨大人力、财力的心血付之东流,宣告这种渐进式的创新道路彻底失败。因为日本从普通电视到高清晰度电视,原理还是模拟式的,只是技术上的创新;而美国研制的高清晰度电视则是从模拟到数字的原理性重大创新,即原始性创新。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日本凭借渐进式技术创新,曾创造了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的奇迹,80年代更是在电子技术领域咄咄直逼美国。可是正是90年代,美国较好地解决了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使强大的原始创新优势厚积薄发,创造了近10年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经济奇迹,特别是在信息和生物产业方面引领世界潮流。

  技术创新给我们的启示

  在技术创新成为决定性因素的国际竞争中,技术落后国家和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机遇:利用全球价值链和技术的水平分工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利用技术更替时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跨越发展,后来居上。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