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0世纪70年代,安徽省首家无烟煤井田——百善煤矿在这里诞生。
自1977年7月投产至今,连续27年盈利,累计生产原煤2630多万吨,创利税11.3亿多元;90年创全国地方煤矿第一家“机械化矿井”,先后荣获“部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煤炭工业双高矿井”等200多项荣誉称号。
漫步矿区,道路笔直宽广,楼宇整洁明亮,极目所见,处处有绿叶红花;公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岸芷汀兰;或有三两晨练者引拳踢腿;或有对弈者埋头苦思,现代气息中饱含浓浓春意。
2004年的春末夏初,笔者踏上了这片热土,探索百善人创造的神奇!
皖北有骄子 管理谱新篇
皖北煤电集团百善煤矿是安徽省地方国有煤矿,自建成投产27年来,从一个设计年产仅45万吨的小矿发展到年产160万吨的大型矿井,百善煤矿实现了多次质的飞跃。尤其是近几年来,在以矿长严洪泉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百善人坚持改革开放,转换机制,苦练内功,深挖潜力,坚持以科技兴矿,走高产、高效之路,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百善矿生产原煤154.0066万吨,实现利润2亿多元,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经营管理、非煤产业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创造了历史新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百善矿领导转变观念,打破旧体制,建立新格局,确立了“拼搏进取、敢为人先,勇争一流、勇攀高峰”的企业精神,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改革措施,创新管理机制,使百善矿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基于“企业管理靠的是科学、规范、严格的制度和精打细算的经营作风”的思路,百善矿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经济管理办法,在全矿推行内部模拟市场管理制,从市场角度对人、财、物和产、供、销等生产、经营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强化成本管理,将各项经济指标分解承包,全矿按生产、辅助、办公三大块实行分线管理,单独核算。建立内部考核和监督机制,强化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制订回收利用、修旧利费的标准,提倡节约,杜绝浪费。6年多来,该矿吨煤成本逐年下降,共计节约开支1000多万元。
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通过调查论证、试点推广,全面实行、推行工资制度改革。在全省煤炭系统中率先实行绩效工资制,打破原有的“胡子工资”制,并且向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和专业管理岗位倾斜,既考虑到岗位的劳动强度,又将智力、知识等因素渗透到工资分配中,通过科学的综合考核、量化打分和定岗定员,拉开收入差距,彻底改变了过去“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落后局面,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加强安全管理,依靠安全创造效益。以抓工程达标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在工程管理和原煤生产上强化“五线”、“四净”管理,保证安全因素贯穿始终;有计划地进行安全培训和练兵比武活动,成立区队考核小组,每旬检查一次,实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每年年初制订《安全目标管理规划》,严格控制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和机电事故,杜绝三违,并且与绩效工资挂钩;明确矿、区、队三级责任人,实行安全管理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出现事故责任人就地免职;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奖励基金。至2004年6月10日,全矿已安全生产967天;综采一区更创造了安全生产4000多天、产煤1500多万吨的纪录。
强化煤质管理,打造优秀企业品牌,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以实施ISO9001:2000贯标认证为契机,树立全员质量意识,严格生产过程控制。根据26年开采本煤层的实践经验,在布置工作面时科学设计,绕开断层岩石,从源头上降低灰尘和杂质含量;聘请70人组成兼职煤质监管员队伍,形成监督管理网络,对生产进行全天候、全过程管理;专职质检员实行“五到位”、“六验收”、“七不准”,加强煤质管理。多年来,百善煤矿生产的“三低一高”绿色煤炭始终走俏市场,深得客户青睐,“百善无烟煤”金字招牌越来越响亮。
科技凭借力 创新助腾飞
如果说管理创新给百善煤矿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那么,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无疑是给百善矿插上了一对腾飞的翅膀。
百善煤矿的科技进步步伐从建矿以来一直也没有停息过。针对矿井原设计能力的制约瓶颈,百善人从1982年开始就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根据生产实践,经过研究,改造生产环节,优化开采布局,改分水平开采为沿水平开采,重新规划采区,将原来划分的13个采区合并为7个采区,实现了集中生产;改造运输环节,推广运输皮带化;改造主井提升系统,更换绞车电机,采用150新型齿轮箱,改手动操作为自动化操作,使主井提升能力由140吨每小时提高到200吨每小时;改造井下采煤方法,根据煤层倾角小和断层分布规律,改走向长壁采煤法为倾斜长壁采煤法,取消了上下山,简化了运输系统。1986年,百善煤矿生产原煤90万吨,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1987年,百善煤矿引进了第一套综掘机组和综采机组,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百善人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实施内部改造,解决设备的配套问题,使矿井原煤产量逐年上升,从年产90万吨一直到年产150万吨,百善人实实在在的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矿新任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确立了“靠科技促发展”的经营方略,大力推进“科技兴矿”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化,拟订了《科技开发基本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研发项目考评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矿长与总工挂帅成立领导和指导小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重奖科技功臣。近年来,该矿的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一年比一年多。他们与科研院所合作,大胆改革采煤工艺,成功进行了含水层下采煤技术研究,提高了单产、功效和资源回收率,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降低了成本。据测算,该技术可使百善煤矿多产原煤300多万吨,增加产值6亿多元。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进行了地质构造和含水层分布的勘察和研究,跟踪矿多年来的开采数据,构建了井田地质模型,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矿领导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设计开挖了两个回风道代替原来设计中的北风井,节约投资800余万元。矿长严洪泉更亲自组织研发上马了块煤复选设备,仅投资几十万元,在原煤产量不提高的情况下,每年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
以人为本、树立“大人才”观念,在人才的提拔任用上惟才是举。通过建立特殊津贴、从技工中提拔聘用干部、推荐进大学深造等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职工学技术、搞革新的热情。近3年来,由职工“五小革新”创造的产值达1000多万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200多条款,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