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在会议发言中指出,目前,宏观调控需要继续加强与改善,应争取今年或明年实现“软着陆”,即在合理的区间8%左右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宏观调控是否适度,既不出现反弹,也不陷入市场疲软或通货紧缩。
宋林飞对关于适度宏观调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与力度。
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与首要目标,是防止调控不力。应实行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继续进行结构性降温,不要让投资与物价出现反弹。当前,经济生活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仍然比较突出。一是许多地方盲目攀比速度的“政绩冲动”与“形象工程”,许多企业盲目投资与低水平扩张的行为,虽然在去年的宏观调控中有所收缩,但没有根本转变。二是国际市场针对“中国因素”的涨价行为不断发生。只有下调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才能消除国际市场类似的不确定因素。
同时,也要防止调控过头。世界经济增长回落与我国紧缩性宏观调控的持续,将在今年发生叠加作用,如果调控过头就会引起经济大幅波动。前一阶段信贷紧缩中贷款结构变动不够合理,短期贷款减少比例偏大,压缩了企业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使一些企业的流动资金短缺,民间融资的风险升高。应拓宽投融资渠道,适当增加短期贷款,扶助中小企业防范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减少政府审批,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市场化原则。
其次,宏观调控要更多地使用市场化手段。
这一轮宏观调控,使用了适当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经济手段,同时针对各地“先上车,后买票”的违规用地、圈地浪费现象,又使用了力度更大的建设用地暂停审批等行政手段。今年宏观调控的手段,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要更多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发出宏观调控的信号。凡是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经济方法解决的问题,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政府配置资源的重点,是提供完善与优质的公共产品。
第三,宏观调控要重在扩大消费需求。
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比扩大投资需求更重要。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同样增长1个百分点,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比投资大3倍以上;消费推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比投资推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更稳定;消费不足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需要消费这一最终需求的支撑。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既要学会生产管理又要学会消费管理,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消费增长。合理分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
第四,稳定物价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我国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去年全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6%,显然今年存在较强的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惯性以及对生活资料价格的传导。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及其制品价格高位运行,重要原材料价格继续看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加剧,生活资料价格新的上涨因素增多。从国内外市场的自发力量来看,今年生产资料价格与生活资料价格都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令人不安。
第五,政府行为长期化是适度宏观调控成功的关键。
实施适度宏观调控,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解决结构性投资过热,必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消除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根源。这里的根源,主要是盲目攀比速度等错误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是要克服政府的短期行为,鼓励政府行为长期化。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应实行适度重型化战略,减轻能源、资源的压力,保护生态与环境;重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改善投资结构,扩大研发与技改投入,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投资效果;重在建立正常的政治生态,大力惩处官员腐败现象,维护政治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理顺群众情绪,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建构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