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为企业的未来选一家优秀的培训公司

大凡创业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样的人都要的,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一旦基业初定,不管企业主什么背景什么出身,断不会什么人都要了,这就是教育血统论。打天下靠人,守天下靠人才。人才不是天生的,人才是靠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锻炼出来的,学校教育是一方面,学能致用更多靠的还是工作实践(这是另外一种培训)、工作培训。许多企业家不愿意花钱进行员工培训,这一点我们不认为是错的,因为为别人作嫁衣裳的事谁也不会干,但是作为企业家考虑问题要尽量全面周到,这几个问题一定要自问:


l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因人事变更而永续存在的命脉,如何让越来越多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适应并持续改造本企业的文化?


l 如何培养具有本企业各岗位要求的从业技能的优秀员工?


l 士兵可以不计报酬地为国家荣誉拼命,优秀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留在企业除了为钱还该让他们想到点儿什么?


l 如何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以使其更适合岗位要求或企业发展的需求?


要不要培训,取决于企业家想让企业存在多久,赚一票就走,培训确实可有可无,企业家稍有点责任感事业心,培训一定很是需要的。培训对员工很重要,对企业更重要,为何?先听听专家是怎么思考的:


记者:您参加过美国管理学会,并进行过培训师的训练,能不能比较一下中、美在培训方面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特别是企业自发的培训意识方面。


某知名培训师(简称:培训师):国内在以往可能习惯于在“做”中学习,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国外企业的大举进入不仅带来的是资金和技术,还带来新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这是他们在几百年的企业发展中积累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不踏着他们的失败迅猛前进呢?为什么不借鉴呢?光看几本书是解决了不问题的,各类的培训才是解决之道。


在西方,培训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具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方法。在国内,培训行业还处在一种摸索的阶段。目前国内企业在参与培训时有一个特征,就是有很大的随机性,没有一个以合理开发自身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整套培训计划。从培训市场的供方来说,在国内,培训也远远没有成为一种产业,而且良莠不齐,可以说国内的培训市场还处在一种草莽时代。企业在选择培训的时候也感觉很难,因为他们也不希望花了钱之后没有什么效果。


我们看到在国外,培训内容的积累已经是相当丰富了,而在国内,最缺的反倒是培训师。从国际方面来看,在培训的内容上原则上是可以互通的,但转换的过程则需要培训师来进行本土化。


记者:中国人给中国人讲课,这只是本土化的一个表面现象,那么培训师如何做到真正的本土化?


培训师:你说得很对。另外,知识不等于力量,知识的运用才等于力量。培训师的作用是要把知识的精髓传给学员,保证他们在知识上获得,在态度上相信,这是对一个培训师的起码要求。国内培训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形成产业化,缺乏一个稳定成熟的培训师队伍。因此,我们在给客户做培训的时候,如果这个企业的规模比较大,我们都会在第一期的学员中挑出几个有意愿、有兴趣的人,把他们培养成企业内部兼职的培训师。开始的时候,我们主讲,他们做助教,可能在下一次,角色就调过来,他们主讲,而我们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点。通过这种方式,在企业的高层中培养出某一领域内的讲师,这样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培训师本土化。


记者:您刚才提到,国外的培训已经成为一种产业,能具体谈一下这个产业是如何运作的吗?


培训师:你在国外可以看到,针对同一个课程,市场上会出现一系列的产品,比方说录像带,录音带,VCD和一些书籍。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他们都组成了产业化链条的一部分。这就像你看迪斯尼一样,迪斯尼的剧本可以拍成电影,可以做成卡通,可以画成漫画,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但内容都是同一种东西。这一点对于产业化操作来说很重要。这样,对于不同的群体,比如针对大人和小孩,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向他们传播。


记者:这种知识产品的完全商品化,可不可以理解为是为赚取更多的利润?


培训师:商人取利这是天职,但更重要的这种类型的商品化顺应的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是更人性化:讲师讲课的内容一般都录成录像带,便于学员能将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不能理解的东西回去慢慢消化。一般在一次培训的过程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放讲师的录像带。其余的时间就是对学员的引导和学员之间的交流,国外的培训中体验式培训占很大比重,因此对讲师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总之整个培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国内的培训还是以授课的形式为主,还未形成一个产业。


记者:也就是说在国内,培训还是以面对面的授课为主?


培训师:是这样的。在国外,针对《哈里波特》这本书,除了书本身是罗琳写的外,其他的东西,如包装,推广宣传,出卡通人物,拍电影都是由一些专业人士来做,对于一个产品,可以有多种方式开发它的附加价值。而在国内做Value-added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是在做基本的东西。国内的培训还是像传统的师徒关系一样,讲师在讲,学员在记,在听,而很少去考虑将授课的内容换一种方式来展示,来传播。国外对一种新的知识产品的推出,会有很多专业人士迅速的跟进,使它形成一个产业链。国内这种以师徒方式传播知识的速度就显得太慢了,知识能够发挥力量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应用,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要让知识更有效、更迅捷的传播。


记者:现在国内的培训市场是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但目前国内的培训公司并不能说业绩蒸蒸日上,这是为什么?


培训师:这里存在着一种信息不对称。国内的企业很需要培训,但他有时并不知道哪家公司会提供他需要的培训,另一方面,培训公司有一些好的方案,但他不知道哪些客户需要这些方案。


记者: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培训师:我们在给客户做培训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转变他的一些观念,从最基本的排座次方式开始。在培训的时候,要采取分组的形式,并不是以往的那种领导排在前面,员工排在后面的听课方式,另外,一些客户有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讲的比培训师讲的还要多,这就是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我们认为学习的态度分为四种,第一是我讲你听,能否吸收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第二是我讲,你边听边记笔记,表示你不单听了,而且还记录下来了。第三是我讲完之后,你会热烈的鼓掌,表示你接受了,认同了。最后就是你能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这表示你不仅接受了,而且思考了。我们要让客户以第四种态度来学习。


记者:您刚才所说,培训之初必须要客户有意愿参与培训,并且要相信培训会起到一定的效果,那在客户向你们提出培训需求的时候,是不是会出现一些并不合理的要求?


培训师:一般的,客户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客户提出的需求大都比较宽泛,比如有的客户认为销售总是搞不好,提出想进行销售方面的培训,当问到他们为什么销售业绩上不来时,他们可能就说不出来,这时你就要对他进行诊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销售业绩不好?可能是由于一些制度上的原因,比如在跨区域销售方面的管理比较混乱,还有一些就是在能力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销售人员自信心不够,或对产品不了解,对于能力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可以解决的,但对于制度方面的原因,我们就没办法解决了。因此在培训之初,我们必须先进行需求分析,我们希望客户的期望和我们能做到的比较接近,我们不希望客户把我们当作万能丹,认为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记者:那国内企业把培训当作万能丹的是否大有人在呢?


培训师: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的企业提出要搞团队建设,但这不是员工做一次拓展训练、一拥抱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里有组织设计的因素在影响团队,也有个人素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培训所不能解决的。所以我认为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和预期定位很重要,不能把自己说得很虚,好像什么都能做,也不能让客户认为培训没什么。


记者:现在国内的许多企业在讲“以人为本”,许多企业认识到人才的竞争将更加的激烈,但就你了解,国内的企业在用人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培训师:不同的企业对“人”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企业就明确地讲,我们企业是用人的而不是育人的,我们需要的是那种一来就能干活的,这种企业会常采取一些挖墙脚的方法来猎取人才。但有的企业就不一样,比如说可口可乐,他本身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那么他可能就喜欢直接从刚毕业的大学生中挑人,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社会上其他企业的一些风气影响,通过内部的培训,把他们培养成适合本企业文化的人才。这就要看“人”的定位是什么。“人”毕竟是可以雕塑的,培训师也就是一个雕刻家,把人塑造成可用之才。但有的人可能不那么认为,他们认为到工艺品店就可以买到雕刻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自己去进行塑造。


记者:相信这一点是许多企业家感到困惑的。


培训师:其实我们应该看到,你高价买来的东西是得不到他的增加价值的,人是要成长的,他需要通过培养来实现增值。如果你挖来的人,然后就让他去做具体的事,那么他对你企业的认知程度可能也不高,毕竟他在你这能做贡献,在别的地方也可以做贡献,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一个企业是很难留住这种人才的。传统上是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但在国内企业我们经常看到强将手下都是弱兵。因为大家都是听CEO一个人在说就行了,虽然有些CEO也在想改变这种状况,但他没有能力去培育。员工能跟住CEO做事就不错了,更不用说去超越他,这对企业的成长很不利。


在这段采访中,被访者主要谈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具有随机性,培训缺少计划性。


二、国内的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化,且缺少优秀的培训师队伍。


三、国内培训业信息不对称。


四、国内培训的形式以授课为主。


五、很多企业对培训缺少正确的认识,认为培训可以解决一切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